查看原文
其他

老佛山人的祖庙记忆

无为老者 c2000
2024-09-01


点击上面“蓝字”     关注“c2000_cn”


编者按:以地道老佛山人的情怀书写《祖庙记忆》,细腻、详实、动感。品读之時也把心路带回久违的童年時候,回味,追思,眷恋。佳文妙品,当读细赏!


祖庙记忆


无为老者/文


    佛山祖庙主体百年大修业已完成,于2010年国庆日重新向公众全面开放。



    祖庙坐落于禅市城央,有着近千年悠久文化的积淀,是岭南广府域地现存少有保存得如此精美的庙宇。禅城虽是一个有着千余年历史形成的市镇,惜久远的古迹存留并不多见。故此,本土佛山人一向将祖庙视为珍宝,长期来是人们心灵中崇敬的圣域。


    祖庙主体建筑群主要分成庙殿、钟鼓楼、锦香池、灵应牌坊、万福台、庆真楼等几大部份。状呈长方形,是一个典型的广府风格建筑群落。佛山地处珠三角腹地,河网交织,水患频多。为压治水患,先民们迎请了北方玄武、各路诸神坐镇此域,历代供奉祈佑安平。



    祖庙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前期并无现今之园貌,除上述主体建筑群外并未出现其它的附属建筑与园区景点。祖庙西边是汾江众多支流中的一脉从旁流经,旧称古洛水,后呼龙须沟的河涌。南边紧靠凿石街、山紫村、旗杆甲、恩光里、恩星里等街巷。其中凿石街以经营石刻墓碑、棺木等店舖为多。东面与三元市、沙堆巷、营前街、隔塘街、新路坊、祖庙大街、福神巷、臣总里、文明里、文会里、教善坊、协天里、麒麟社、鹤园街等相邻。其中三元市又乃是明清期佛山镇三墟六市中之一市。祖庙大街原是祖庙的出入处,此街道与附近街域聚集了赫赫有名的酒行会馆、龙塘诗社、黄祥华如意油、李众胜堂、何合记盲公饼、筒氏别墅、凤林茶楼等一批祖舖、食肆、民宅与会馆。充分见证了昔日佛山的繁盛,是明清期中国四大名镇及四大聚之一佛山的缩影。祖庙北面是明清期佛山九头八尾之一的西边头及余庆里等巷街。


    约于一九五七、八年间在市委市人委的规划改造下,园区向西、向南扩至约八、九倍(文革初泥模岗及附近区域因建造防空洞被划离园区)。修葺翻新了孔庙,移建了现正门的斗拱飞檐牌坊、华表,添增了石湾陶塑双龙壁、又一村(今孔圣园)、迴廊(今碑林)及一些与园区相衬托的亭、池、曲桥等,令民众在浏览祖庙时有了更多的观赏休憩之处,同时也使园区显得更加恢弘壮丽,并一度以祖庙公园称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将原郡马梁祠“褒宠”砖雕石牌坊移置园区内,后更增添了“节孝流芳”石牌坊、黄飞鸿纪念馆、叶问堂等,叠加了园区的人文内涵,令祖庙更为生色。



   我自小生长在祖庙南邻的山紫村光华街,居住地与祖庙近在咫尺。但因近年来进入园区的门票较高,已有十多年未踏入过祖庙,更未能在北帝像前鞠躬祈求,但对祖庙的记忆尤深,仍深深地存留在脑海里。印记中在孩童时祖庙园区在扩建前市民无须购票便可随意进出祖庙群落自由活动。当时崇敬门是祖庙的出入口,每天都可见到几堆人聚拢于万福台前的石板广场及走廊处,十来廿人席地而坐或立定不动地听讲古佬手舞足蹈地讲“七侠五义”、“水浒传”等古仔,有些又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听“龙舟说唱”。说来唱龙舟的器具很简单,只小锣、小鼓各一便可随便唱上一两个钟头。艺人们为了谋生,常在讲或唱了一小段后便从身旁捧出随身带来的小籐箧,里面装了好些凉果。有三稔干、和顺杬、甘草杬、糖柠檬及味姜等,希望听者帮衬一下,冀赚钱养家活口。但实在买者并不多,偶尔只见三两大人或自觉白听不买实难为情,也就顶多掏出三、两分钱帮衬一下,应付场面以图续听。当时自己是个小孩确无分文,所以次次都肯定是黐听了。



    “传来往事雷金铿;谱出高歌彻紫宵”。万福台肇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有三百余年。闻往昔曾有众多粤剧老倌名伶都曾在此古戏台上落力演出过。因佛山是粤剧发源地,民众欣赏粤剧粤曲的水平颇高兴致颇浓,所以戏班及名伶都以能在万福台上演出引以为荣,当然也有酬神的意思。延至一九五八年前万福台仍是个活跃的演出舞台。记得当时私伙形式的山紫文娱组及祖庙周边的民间私伙剧社常在此免费演出粤剧以娱坊众。记忆中山紫文娱组曾在此舞台上演出过“附荐何文秀”、“断臂说文龙”、“薛刚偷祭铁丘坟”等剧目,而且确是演得中规中矩有板有眼。或因我是山紫村人,所以但凡有山紫文娱组的演出自然亦会兴致勃勃地去捧场观看,滿足当时孩童年岁的好奇。甚遗憾,在一九五九年后曾一度用作为公开宣判、斗争大会的另类舞台。自此后一直至改革开放初期的二十年来基本上这个旧舞台也就被闲置起来再无演出了。


    庙殿当年是个可以随人自由进出的地方。当年祖庙虽未获有国家重点文物称号,但已被定为广东省重点文物。所以进出祖庙便会常看到一位身穿浅灰色竖间条纹西装,年六十有余留有银长须银发,理西装头,面容慈善的庙祝老者在看守着祖庙。



    庙宇上端的陶瓷瓦脊做工相当精良,一字排开有好几十米长,是光绪年间石湾陶工的杰作。今历经百年屹立不倒且光亮如新。据称亦是当今世上现存最长的陶塑瓦脊。庙宇中门上端悬挂着“敕封灵应祠”木匾,两旁有佛山里人明末户部尚书李待问亲撰的楹联一副,书有“凤形湧出三尊地;龙势生成一洞天”的字句。以凤字作上联对头而把龙字排后的对联实属罕见,凤先龙后似有违旧例颇令人费解。但据老一辈的佛山人言道:佛山乃属凤形之地,故以凤字为对头是有含意的,合乎情理。庙殿内除栩栩如生且又形态狰狞或面带慈容的廿几尊金彩漆扑神像及两吨多全国最重由佛山本土所铸的铜质北帝坐像给人们供奉外,还见一块墨黑色且又滿布白纹带状,号称“劏人石”的拜石卧铺在庙堂中。盛夏时,与我年龄相近的街坊孩童们则经常光赤着上身躺卧在石板上,以享一时之凉快!


    庙殿三门前的锦香池本地人俗称“龟塘”。池内安放龟蛇石雕一座,并放有池龟无数。记得儿时街坊中一些胆大的童伴们说过,他们曾落至“龟塘”下玩水,并言说池水与西边龙须沟是相贯通的。池内侧南向二端栽有九里香古木两株,树龄应有四、五百年,苍劲翠绿。偶有与我年龄相仿或稍大的顽童曾在池塘边的石围栏上奋力跃往九里香的树坛上,以逞显其英豪胆色。



    文革初的“破四旧”之风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古文物是一场灾难深重的浩劫。祖庙主体建筑群及文物能无损地保存下来有赖当时的佛山市民及有关部门的保护措施和行动。在一九六八年时祖庙曾遭受到从广州过来的一帮红卫兵的冲击,他们从两侧面凿破并进入当时已被砖墙封蔽了的双龙壁内将其砸毁。并试图冲入当时已停止对外开放的祖庙主体,力图入内砸烂庙里的神像以达其所谓“破四旧”的目的。有幸当时的一部份市民及一些不同派别的组织全力保护才得以留存,真可谓是佛山一幸也。祖庙从文革初期闭庙至一九七三年翻新后重新对外开放,前后约八年。(翻新期我有幸得老表恩带入并曾撫摸叩拍过北帝公的腹位,闻有空洞之声,可说明腹部是空的。)现在所见到的双龙壁是文革后一九八一年重新复制,双龙的躯体较之前瘦细,相比之下釉色也没有原来的靓丽。



    功在当代,德昭千秋。祖庙自光绪年间大修距今已逾百年。此次大修充份倾注了佛山市民及海内外同胞对此座千年古庙的尊崇珍爱之意,对此座散发着岭南广府艺术魅力的庙宇的由衷敬重,对此座全国重点文物的守护之情。近年随着“岭南天地”旧城改造及广佛地铁等市政建设,使祖庙园区周围的景观变得更为漂亮,生活环境更为舒适怡人,内外交通亦更为利捷。


    夜渐入深,秋凉侵体,但记忆仍在脑海中萦绕,真有点挥之不去的感觉。仰首视天,一轮滿月悬挂当空。清辉洒泻在寂静的祖庙园区内,洒泻在“岭南天地”上,更洒泻在我这个本土老人的心里,由衷抒发出对福地佛山那殷殷的一往情怀。


无为老者  二零一零年十月



[c2000_cn]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

作者:无为老者  

编辑:一通百通  审校:主持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2000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