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专业读博、申请发明专利7项,重大博士矢志材料强国!

重庆大学
2024-09-27


个人简介


邓容锐,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2024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工作。长期致力于先进储能材料、电化学储能、化学-材料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已发表SCI/EI论文18篇,申请发明专利7项,参与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10余次。获重庆市三好学生等各类表彰40余项。现为中国化学会会员、中国化工学会会员、美国电化学会会员,受邀担任SCI期刊Waste Manage.、J. Electrochem. Soc.审稿人。



1


跨界卓识,创新启航


邓容锐并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材料人,他在本科所学专业是应用化学,硕士攻读的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在谈到为何博士期间跨专业到材料科学与工程深造时,他表示自己与材料的不解之缘源自于两位恩师的培养和指引。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谢昭明老师注重培养邓容锐的学科交叉意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并时常分享自己学生时代进行学科交叉的科研经历,这些故事激发了邓容锐对学科交叉探索研究的兴趣,一个念头在邓容锐脑中挥之不去,“如果把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火花?”带着这样的疑问,邓容锐致力于把学科交叉的理念融入自己的研究生学习探索,勤学好问,满怀好奇,这些都为他科研素养的养成做好了铺垫。

“第二位指引自己前行的老师是我的博士导师潘复生院士”。研二的时候,邓容锐旁听了一次讲座,当时的报告人正是潘复生院士。他在报告中谈到,镁电池的未来前景,并就目前国家面临的科技“卡脖子”问题做了分析。这激发了邓容锐的兴趣。“若自己能把未来研究方向与国家战略发展相结合,未来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那将多好啊”,有了这个念头,正巧潘复生院士团队招募具有化学背景的学生从事镁电池方面的研究,邓容锐带着材料强国的梦想果断报考。



邓容锐参加第九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经过反复调研和评估,我结合了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知识,在导师指点下,大胆尝试了交叉学科探究,并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最终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目前为止,邓容锐已发表了十多篇重要论文,其中有四篇是非常典型的化学+材料学的交叉产物,包括发表在Small和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上的“催化去溶剂化”新型镁电池正极材料以及发表在Small和Chem. Eng. J.上的“有机分子层间调制”新型镁电池正极材料,其总影响因子超过了50。

在导师的引导下,邓容锐首次将量子点的催化效应应用到了镁电池领域,并提出了“催化去溶剂化”的新思路,这一理论从源头上解决了镁离子动力学缓慢的问题,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获得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凭借这一创新思路,邓容锐成功获得了重庆市研究生创新科研基金的支持。



邓容锐参加第六届全国镁合金青年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



虽然专业不同,但是扎实的基础学科学习让邓容锐充满信心。他认为,很多理论都能触类旁通,通过学科交叉的思维碰撞,或许会产生全新角度去解决当下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邓容锐感慨道,“在此过程中,两位导师的培养和指引十分重要。谢老师不仅培养了我在化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激发了我对跨学科研究的浓厚兴趣。他的教诲让我意识到,学科交叉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途径。潘老师为我提供了深造学习的机会和宝贵的科研平台,并鼓励我将化学与材料科学相结合,突破存量,开起增量,为我打开了创新性研究的又一道门。感谢两位导师的鼓励和支持,这些是我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邓容锐说。



邓容锐与导师潘复生院士(右)、导师谢昭明老师(左)合影





2


深耕科研,越挫越勇


“邓容锐师兄是实验室早上来最早,晚上走最晚的人,师兄常常埋头于实验室超过10个小时,他对科研的热情值得我们师弟师妹们学习。”师弟高志鹏说。

为何要这么努力?

邓容锐不假思索地回答:“科研没有捷径可走,不走弯路就是捷径,我认为自己不是实验室里最聪明的那一个,但是我相信勤能补拙,感谢那个持之以恒不断奋进的自己。”



邓容锐在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邓容锐喜欢沉浸在实验室的感觉,他很享受一步一步探索和发现真理的过程。但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失败,每当实验结果不理想或者没有达到预期时,邓容锐总会在实验室多次重复试验,回溯每一步操作,探寻问题所在。他坚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改进,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博士四年,我组装了几千个电池,里面能用的可能只有不到10%,因为完成一项成功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去论证和修改,所以很多时候做的试验都是无效的,但是这并不遗憾,正是这些看似失败的尝试,让我明确了成功的方向,最终做出有意义的工作”。邓容锐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源于他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

“每一次错误都是以新的经验和智慧的付出,失败不是倒下,而是更接近成功。”正是凭借着这句人生格言,邓容锐在科研道路上直面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补短板,锻长板,在科研探索中收获了成长与进步。

“博士期间的每一个夜晚,我都会在实验室里反思和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实验思路和方法。”邓容锐回忆道,“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在学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更让我学会了坚韧和坚持。这种精神将伴随我一生,激励我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不断前行。”





3


多彩人生,丰盈滋味


“生活是多彩的,科研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完成实验之后,也应该去感受不一样的精彩人生”,除了享受科研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外,邓容锐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认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对个人的成长和科研灵感获取至关重要。

在科研之外,邓容锐对书法、摄影也情有独钟,曾多次在学校举办的摄影大赛、书法大赛、创意征集大赛上获奖。此外,邓容锐还喜欢踢足球和打羽毛球,曾经入选学院羽毛球队,这些运动不仅帮助他强健了身体,也让他在团队合作中培养了坚韧和协作的品质。       

他还积极投身于学校组织的各种志愿活动。他多次参与社区服务和公益项目。他认为,通过志愿服务,不仅能帮助他人,也能为自己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邓容锐师兄的生活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科研与生活的相得益彰。”师弟师妹们这样评价他。



材料学院“七一”表彰作为学生代表发言





4


薪火相传,共绘蓝图 


在A区工艺楼的实验室里,常常会看见低年级的同学在和邓容锐讨论实验,他总是耐心地与师弟师妹们交流实验问题,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邓容锐说:“我走过很多弯路,所以不想别人也这样。我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一把伞。”在他的科研旅程中,曾经历过多次的失败,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仅塑造了他的研究能力,也让他更加理解初入科研领域的师弟师妹们。每当他们面临困惑时,他总是尽力伸出援手,让他们能够在探索的道路上更加顺利和自信。

“正是由于师兄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自己才能在科研道路上锚定目标,少走弯路,取得成绩”。博士生童乐说。


邓容锐向师弟们讲解实验



邓容锐对大家的关怀不仅体现在一对一的“传帮带”中,也在他对实验室公共服务的热情中表现出来,他是镁电池实验室透射电镜的操作员,这份工作不仅要求技术熟练,更需要极大的责任心。

在硕士阶段,他同样热心于学院和课题组的公共服务,担任过课题组扫描电镜、XRD仪和紫外光谱仪的操作员。“同学们信任我,把样品交给我,我也希望通过细致的操作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为他们带来满意的结果。”邓容锐说道。

他的无私奉献和对他人的关怀,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也为实验室和学院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他的每一次耐心指导和每一次认真负责的测试,都是他对科研和同学关系的深情投入,也是他对未来科学道路的坚定承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的精神和合作的力量,将个人的成长与集体的进步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学院2021级“和谐之春”交流活动中分享学习经验





5


复兴民族,誓作前锋


今年7月,邓容锐顺利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业,以全新的身份加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John Wang院士课题组,继续在电池技术领域深耕。作为一名新晋副研究员,他的工作重心从博士阶段专注的电池正极材料转向了固态电解质材料的创新研究。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研究不仅旨在提高电池的安全性、性能和稳定性,还为镁电池技术中的关键挑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一转变不仅延续了他对镁电池技术的执着追求,更为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奠定了基础。尽管研究方向有所变化,但科研初心一直未变。

邓容锐瞄准新型电池储能技术方向之固态电解质材料,沉下心、作深耕。他希望通过解决镁电池技术中的关键难题,努力为重庆市打造先进材料献策献力。邓容锐深感肩负的责任,他表示将紧密结合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战略目标,继续将探索材料科学与电化学的深度融合,继续致力于将科学前沿技术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用实际行动为推动我国电池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于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开展博士后科研工作



与此同时,邓容锐一直对母校怀有深深的感恩之情。他深知自己的科研道路离不开母校的培养与支持,在每一个科研进步和成就的背后,都凝聚了母校的教育和关怀。邓容锐利用假期时间回到高中,参加重庆大学的招生宣传活动,向学弟学妹们介绍自己的大学,分享他的求学经验和科研心得。邓容锐深入讲解“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重大精神和“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他希望通过这些交流,让更多的学弟学妹勇敢追梦,一起携手成就更好的自己,同时也肩负起建设国家的前锋使命,做一名奋进在时代前列的重大材料人。



邓容锐参加学院毕业典礼




带着母校的期望、老师的嘱托,邓容锐又踏上了新的科研探索征程。一代一代重大“材料人”将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通过不断的科研探索和技术创新,积极回应国家和地方的战略需求,为实现国家的科技强国梦贡献重大智慧和力量。


来源:材料学院

编辑:王雨佳

校对:重庆大学宣传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计划成员 保卫处 李玲

责编:张婧

审核:赵深艳


推荐阅读

……

重庆大学,4项全国一等奖!

这个暑假,近万名重大学子做了一件事!

重大硕士、博士,相声说到央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