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艾行医、炼丹赠药,葛洪鲍姑在丹灶留下杏林佳话

南海丹灶
2024-09-01

夏日,走进南海丹灶镇仙岗村,迎面看到的是“岭南医药开山之祖”葛洪的铜像,铜像四周刚种下的红脚艾沐浴着阳光雨露。
丹灶因葛洪炼丹遗灶而得名,流传着葛洪与鲍姑伉俪行医的故事。据传一千多年前,医界伉俪葛洪、鲍姑不仅在南海炼丹赠药,他们以艾草作灸材,施艾行医,“历年久,而所惠多”。


仙岗村内葛洪像。


南海对艾草的应用有着悠久历史,经过发展,艾灸已经成为许多南海群众习以为常的治疗保健方式之一。如今,南海在全区推进热敏灸服务,并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空间种植艾草,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赋能乡村振兴,激活发展动力。 



医界伉俪 鹣鲽情深


潺流千年的“蟹眼仙泉”、承载着传说的仙钵、重修的葛仙祠……走进仙岗村,一砖一瓦见证了古村的变迁,发展至今仍留下与葛洪、鲍姑这对医界伉俪相关的痕迹。


仙岗村葛仙祠。




葛洪,南海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医药学家和炼丹家,世称“葛仙翁”。葛洪出身于江南士族,16岁拜师“儒道兼修”大学者郑隐,在师长的影响下他开始了解炼丹术、向往起遁世归隐的人生态度。他一生两次南下,曾在南海丹灶结庐炼丹,后隐居于惠州罗浮山。
鲍姑是东晋南海太守鲍靓的女儿,中国第一位女灸学家。鲍靓对道教学说很有研究,是一位学通经史,很有修为的知识分子和官员。自幼的耳濡目染,令鲍姑对道教的学说、理论也有了很深的兴趣,深入钻研。当时,葛洪正好云游到广东采药修行,鲍靓一见到他,就深为器重,于是决定将鲍姑许配给他。


葛仙祠道。




“他们曾在南海修道行医。”南海区丹灶镇仙岗村文化领域结对专家李志雄,对仙岗村与葛洪伉俪的故事十分熟悉,他介绍,葛洪与鲍姑志同道合,夫唱妇随,常常一起在山上辨药、采药,共同研习医术,为百姓治病,行迹遍布南粤大地,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医界伉俪,鹣鲽情深”的佳话。



结庐炼丹 施药惠民


拨开历史的面纱,南海丹灶名字的起源,与葛洪在南海金峰岗炼丹的事迹大有关联。




相传,为了寻找合适的炼丹材料,葛洪与鲍姑四处云游来到了珍丰(即现丹灶),发现这里珍珠肥美、井水甘甜可口,环境清幽秀美,隐约覆盖着一层薄薄的轻雾,一派蓬莱仙境的气息。当时的金峰岗长期吸纳周遭仙境般气候,凝聚了深厚的仙气,他们便在山岗上结灶炼丹,经几载煎熬,大功告成,丹灶也由此而得名。
现在丹灶的仙岗村据说是葛洪与鲍姑当时住过的地方。行走于仙岗间,村内的古门牌、古建筑和古街巷,皆有一股“仙风道骨”之气,葛洪与鲍姑的故事也在这里广为流传。


“这只古色古香的石砵,传说当年葛洪曾用它来炼丹。”李志雄介绍。走进葛仙祠就看到一个巨大的石砵,据村中长者介绍,这个石钵是在村中的大庙塘中挖出来的,早年的塘边还有刻着“葛仙祠道”字样的碑石,因此村民称此石钵为“仙钵”,又将该村命名为“仙岗”。不远处便是当年葛洪与鲍姑清洗草药、取水炼丹的那对“蟹眼仙泉”,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旧潺流至今。


葛仙祠内存放的仙钵。


蟹眼仙泉每天都有不少村民前来打水。


传说中,仙岗环境宜人,漫山遍野都是艾草,葛洪与鲍姑在此地不仅结灶炼丹,他们还用金丹和艾灸为村民治病,得到治疗后,村民们都体魄强壮,更加长寿。为了纪念葛洪与鲍姑悬壶济世、施药惠民的事迹,仙岗先民还修建了葛仙祠供奉葛洪和鲍姑这对神仙眷侣。经历风雨,原葛仙祠早已被毁,2020年村民们自发捐款在原址重建葛仙祠,如今香火鼎盛。



鲍姑艾灸 传承千年


炎炎夏日,一场雨过后带来了丝丝凉意,仙岗村里种下的红脚艾拂去了尘埃,吮吸着阳光,让这个以“仙”闻名的乡村更添几分医道养生的气韵。红脚艾是岭南特产,又被称为“鲍姑艾”,早在东晋的时期已被用于灸治疾病。
根据历史记载,鲍姑不仅是葛洪的得力助手,她还医术精湛、精通灸法。她为了治疗当地患者的赘瘤和赘疣等难治疾病,认真总结了前人的治疗经验,就地取材,以当地盛产的艾草作灸材,制成艾绒条,取一点用火点燃,熏于人身,赘疣便全部脱落,这一事迹至今仍可见于地方县志、碑记文献中。如《南海县志》记载,“鲍姑以灸人身赘瘤,一灼即消除无有。历年久,而所惠多”。
在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100多个针灸医方,其中有90余条是灸方,尤其对施灸部位、灸用壮数、注意事项等论述十分详细,使针灸医学的内容得到充实和完善,这些很可能得益于鲍姑在灸法上的经验总结。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艾草这个身边常见的中草药日益成为人们养生保健良方,人们识艾用艾蔚然成风。


种植在仙岗村内的各种艾草。


为了讲好南海中医药故事,当前,南海正以热敏灸医疗技术为牵引,进一步挖掘艾草背后的产业潜能。南海各镇街已陆续开展艾草种植、艾产品生产,探索打造艾草主题民宿、休闲康养场所、推动产学研合作、推广热敏灸医疗体系建立等,进一步打通艾产业链。
小小艾草不容小觑,它将成为南海区打通“文化、科技、产业、民生、治理”的媒介,让“五位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有了一个新切口。






关注南海丹灶视频号,掌握丹灶最新资讯↓


源:南海融媒记者 洪晓诗 刘思伶
编辑:佛山新闻网 陈晓静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海丹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