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分钟就抢完,真的很夸张”

成都发布
2024-08-22
最近成都年轻人之间流行这样——“你抢到没有?”“我手速慢了,下盘继续!”
这是在抢啥子演出门票吗?其实他们是在抢非遗课程。好吧,成都年轻人的暑期新玩法,已经是next level啦~


▲非遗课堂


近期,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结合非遗传承基地、生活美学场景、文化馆等机构,推出了10项非遗课程,包括中医养生、新繁棕编、蜀派古琴、成都糖画、京剧妆造等,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上千关注和热情询问。“一分钟就抢完,真的很夸张。”“几乎一年比一年火爆,年轻人喜欢非遗、想要学习非遗的热情和需求正超出想象。”
没想到吧年轻人也抵挡不住非遗的魅力没抢到非遗课程也不要紧今天,跟着小布走进这些非遗去探索这些值得细细品味的故事先做好功课下次再拼手速~



Part 01.

唱出个

“蜀戏冠天下”



和小布一样,很多年轻人都对川剧充满了好奇,特别是川剧变脸,每次看到都会赞叹不一样,川剧究竟从何而来,且听小布道来。
川剧,又称“川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主要盛行于四川省、重庆市及云南、贵州、湖北省的部分地区,是中国西南部影响最大的地方剧种。2006年,川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川剧艺术中心
唐朝,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川剧究竟起源于何时,目前仍未有定论。明末清初,由于各地移民入川,以及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致使多种南北声腔剧种也相继流播四川各地,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与四川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音乐等融合,逐渐形成具有四川特色的声腔艺术,从而促进了川剧的发展。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都是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到了清乾隆年间,因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就逐渐形成了共同的风格,一直延续至今。
▲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的川剧表演
川剧剧目丰富,有传统剧目和创作剧目六千余个,其中不少是宋元南戏、元杂剧、明传奇与各种古老声腔剧种留存下来的经典剧目,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据成都儿童团
川剧历史悠久、意蕴丰厚、剧目丰富,其表演生活气息浓郁、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如今,川剧以 “变脸”“喷火”“水袖”等绝技天下闻名,成为四川、成都一张享誉世界的文化名片。

Part 02.

织出件

“永久不许出国”的国宝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 图据央视新闻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别名“锦官城”,与蜀锦有分不开的联系。早在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蜀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就是蜀地老百姓们安身立命的手工业品了。
古称“蚕丝之国”的蜀川,是中国丝绸业发祥地之一。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并因此开辟由成都出发至中亚的国际文化交流通道——“蜀身毒道”,即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汉代,巴蜀的丝、锦、布、帛闻名天下,蜀锦被誉为丝织技艺的“双璧”
▲第8号墓出土“五星”织锦情况 图据央视新闻
1995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发现了色彩绚丽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是蜀锦的代表,是永久不许出国的珍贵文物。据考证,尼雅就是古丝绸之路上“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精绝国。研究发现,这件国宝是在汉代官营织造里完成的,它代表了汉代织锦的最高水平,更是一件“孤品”。

在蜀锦之上熠熠生辉的,是四川独有的蜀绣技艺。汉赋家扬雄在其《蜀都赋》中道: “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这也是关于蜀绣最早的记载。蜀绣又称川绣,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古蜀时期,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图据图虫创意
蜀绣技艺以针法见长,共有12大类、122种。蜀绣以本地织造的红、绿等色缎和散线为原料,各种针法交错使用,施针严谨,用线工整稳重,设色典雅,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而生动的图像,又善于表现山水磅礴的气势。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地方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影响,蜀绣在长期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如今,蜀绣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逐渐以衣物、首饰、装饰画等更为精致的形式,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去年,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上,蜀锦、蜀绣如同千年前它在“丝绸之路”上的流转,再次实现成都与世界的美好对话,让全世界看到中华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

Part 03.

编出

高定工艺品


▲道明竹编新生代传承人“95后”张定娟和她的作品
巴蜀之地,多良田、美竹。心灵手巧的蜀人,从身边取材,运用匠心,把编织技艺玩出了花,既实用,又美观,如今成为高定款背包等工艺品,走向国际舞台。

瓷胎竹编



四川竹编源于汉代器皿,巴蜀工匠原先在锡壶上编制竹编,后因锡壶原材料紧缺改用瓷作载体,编制出的成品较锡壶竹编更为美观,受到人们的欢迎,由此形成瓷胎竹编。
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它工艺繁复,通过选竹、刮青、破节、晒色成竹片,然后通过选料、烤色、锯节、启薄、定色、刮片、冲头、柔丝、抽匀、染色等十几道工序加工成丝,再采用景德镇白瓷,紧扣瓷胎,以挑压方式,从起底、翻底、翻顶、锁口进行编织,编织过程中要不露丝头,不起纹丝、叠丝,以保持经纬比例匀称地编织在白瓷外表。一方面竹编工艺可防止瓷器碎裂,另一方面起到装饰作用。

邛崃市平乐镇盛产慈竹,慈竹的竹节较长,通常在六十五厘米左右,是瓷胎竹编最主要的原材料,这里也是传统瓷胎竹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方之一。

道明竹编



提起道明竹编,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崇州市道明镇最“出圈”的建筑道明·竹里。
2014年,道明竹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而崇州道明镇正是远近闻名的“竹编之乡”道明竹编拥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秦朝。从清代开始,道明竹编发展迅速,那时的崇庆(今崇州市)竹编已销往临近县城。

经过世代的传承及发展,在村中数名非遗传承人及相关村民等的延续下,道明竹编已形成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瓷胎竹编三大体系,以及其中的各式篼、篮、盘等数十个大类,上千个花色品种,尤其以奇巧多姿、造型新颖别致、工艺精美、种类繁多而传承于世。
出生于1996年的张定娟,是成都崇州道明竹编新生代传承人,作为一名新生代“女篾匠”,传统竹编在她手下,变成耳环、手镯、手机壳,变成高定款背包、汽车座椅靠背,网友直呼“这才是竹编走向世界的样子”

新繁棕编


▲图据新都发布
新繁棕编是以棕榈树叶为原料编制的工艺品。民间传说,新繁棕编源于古蜀,成于汉,兴盛于清朝中晚期。据《新都县志》记载,新繁棕编最初出现在清嘉庆末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11年,新繁棕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新繁棕编从选材、材料加工到后期精加工都十分讲究,在选材上用都江堰市、彭州市、邛崃市、大邑县等山区颜色鲜亮、无疤痕的棕榈树叶,经过煮、晒、熏等程序的加工,使棕丝白嫩柔软、色彩明快、能负重、不吸潮。艺人再通过穿刺、撒拉、折叠、穿插和打结等方法,将材料精加工成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和昆虫的形象。
▲图据新都发布
新繁棕编的编织技艺也很多。第一种叫胡椒眼技法,就是将棕丝等距排列的经线相互交叉形成菱形,再用两根纬线穿于菱形四角,多用于提包编织。第二种为密编法,采用疏密相同、距离相等且重复的方法进行细密的编织,多用于编织鞋等。第三种是人字形技法,即以人字图案来设计或控制棕编的经纬走向或构图,多用于编织帽等生活用品
看完教程,是不是跃跃欲试,眼睛已经看会了,手表示还差点意思哈~


Part 04.

绘出个

“镇馆之宝”


▲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经穴漆人》 图据新华社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器物,也成为蜀人表现艺术天赋的“画布”。花鸟鱼虫、山川日月,器物之上,绘就一方艺术天地;人们用漆、用银,雕琢出蜀地精致的生活。

成都漆器


▲嵌玉片漆木器 图据金沙遗址博物馆
想了解成都漆器,那这些文物不容错过:金沙遗址出土的嵌玉片漆木器;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漆人》;商业街船棺葬出土的漆盘……从中,我们能瞥见古人智慧的结晶。
▲商业街船棺葬出土的漆床 摄影:小七
成都漆艺,是世界上最早的漆艺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蜀绣、瓷胎竹编、银花丝、蜀锦一起被誉为成都市非遗的“五朵金花”。早在3000多年前的古蜀时期,成都的漆器工艺就已达到很高水平,而四川自古就盛产的生漆,是制作漆器的重要原料。
成都漆器发轫于商周时期,金沙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现在依然纹饰斑斓、色彩亮丽。到战国、秦汉时期,成都漆艺趋于兴盛,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木器髹者千枚”“漆千斗”;扬雄的《蜀都赋》中也有提及:“雕镂器,百伎千工。”在唐宋元明清几代,成都漆艺不断发展,对我国其他漆艺流派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成都漆艺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雕银丝光、雕花填彩、雕漆隐花、拉刀针刻“三雕一刻”是成都漆艺独有的浪漫
如果想亲手体验漆艺手工制作,可以去成都漆器工艺厂,来一场非遗体验之旅,听老师讲解漆器的制作流程,亲手体验漆艺手工制作。

银花丝


▲图据新华社
用冰冷的金属也能开出花来,将白银锻制成比发丝还细的银丝,再用其做成各色首饰或者装饰物,这就是银花丝技艺。银花丝的原材必须为足银S999,因为只有最高纯度的银,才具有最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才能手工制作出精美的银花丝作品。2008年,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都金银器制作在秦汉时期就颇为发达,至清代中叶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中银花丝制作技艺最为突出,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期。汉代,便出现了金银花丝制品,那时,成都的金银器工艺水平已有了很高的造诣。西汉官府在成都、广汉两郡设立工官监造金银器等,规模已较宏大。在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山及贵州清镇等汉墓中都曾发现大批署有“蜀郡西工”“成都郡工官”戳印的金银器。 
▲银丝花制品
宋代,成都的金银器制作已十分精美,出现了丝、片结合的产品。20世纪60年代,在德阳孝泉镇发现了窖藏的一批宋代成都造的银器,有莲花杯、菊花杯、镂空盒、瓜形壶等,造型多样,结构巧妙,做工精美。到了明清,成都的金银花丝工艺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平填”花丝技艺。明清时期,成都的金银花丝大量使用“丝、填丝、垒丝、炭丝、錾刻”等工艺,逐步形成了地方特色。

成都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拥有4500年文明史
2300多年建城史
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李冰治水安民、文翁兴学化蜀
扬雄学甲天下、杜甫卜居寄情
……
独具魅力的天府文化
等待我们去探寻更多属于她的秘密

推荐阅读>>

○奥运首金!是咱中国队!

○这笔钱,8月1日起上涨!

○“成都造”亮相巴黎街头,太!硬!核!

○社保卡最新变化!四川拟立法明确→

○重要提醒!今天16点截止!

○国内首个!在成都完成

○双警齐发!要下“开水”了!四川这些地方注意→

○“阿条姐”“干饭哥”火了🤙他俩啥来头?



策划/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综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央视新闻

文旅中国、四川非遗等

除署名外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片成都发布编辑 | 余小红

点点在看,点点赞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成都发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