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于伟 || 东北师大附小: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价值追问与实践路向

于伟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中小学校的教育研究应主要聚焦课堂与学生,把握“原生态、生活史、大数据、小微研究”四个关键词,引导教师进行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对此,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打出“组合拳”,通过进行教学和教研融合的集体备课、建设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团队、提供立体多元的成果发表和学术交流平台、强化教师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为立足全学科的实践研究提供友好环境和坚实保障。

全文共5741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中小学校是否需要开展教育研究,研究可以发挥何种作用?中小学校管理者如何引领教师进行适切有效的教育研究,而避免将研究仅仅停留于“写文章”“做课题”的虚假繁荣?学校为此需要提供哪些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在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教育研究愈加受到中小学校的关注和重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东师附小”)历来重视开展教育研究,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上形成了独有的学术品牌和特色,孕育了特有的学校文化和发展范式。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在东师附小近10年的办学经历,围绕中小学校教育研究谈谈我们的认识、实践与体会。




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研究的价值意蕴



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研究不仅需要高等院校和专门研究机构的支撑引领,也需要一线中小学校的参与推动。作为基础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军,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研究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当前,一些中小学校长、教师对教育研究还存在模糊片面认识,认为办教育搞改革有文件标准指导就行了,教育研究、教育理论没什么用,不做研究学校办得也不错。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教育学尚处于经验主义阶段,教育学充满了“可疑的经验知识”,教育效果的好坏基本上凭经验判断证明,人们对经验有效性的敏感度远远超过对其逻辑正确性的敏感度。


结合办学实践,笔者认为,理论是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强调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十分必要,学校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应有理论视角,要有对于教育研究的投入。教育研究包括对国家教育政策、课程改革理念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对育人规律的研究等。事实上,中小学教育实践都渗透着理论,没有一个实践者的实践深处不潜藏着某种理论的支撑,只不过这种理论优势通常并不为实践者自知自明。


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研究对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乃至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教育研究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的改革发展。教师对已有经验的理性思考可以让累加的经验焕发新的魅力,此外“教”“研”相长不仅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重要要求,更是学校发展改革之重要保障,从教学走向研究,用研究指导教学,提升学校整体研究实力,是优质学校建设的一大法宝。另一方面,教育研究有助于创生本土教育理论。我国的教育学理论目前仍然受到国外教育学理论的极大影响,而有生命力的本土教育学理论的创生离不开学校的实践探索,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炼思考、科学分析并形成理论。中国教育学的创新发展需要中小学校层面的教育研究来融通理论与实践的沟壑。


东师附小建校70余年来,始终“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施教,全面育人”,强调并彰显教育研究的重要作用。学校首任校长王祝辰先生提出了“动的教学法”研究,20世纪60年代学校即开始进行“6岁入学教学体制改革试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实验”及“九年一贯制”学制实验,9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小主人教育试验”,21世纪初期探索实施“开放式”教育实验,等等。2014年,学校提出“率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倡导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办教育,同时在教学方面进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力图解决教学过于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过于重视演绎思维而忽视归纳思维的问题。“率性教育”改革探索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研究均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这些成果充分体现了学校对理论和教育研究的重视,也彰显了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如一贯穿研究所形成的丰厚积淀。




中小学校教育研究的原则取向



相较于高等院校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教育文献研究、政策研究、战略研究等,中小学校的教育研究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来讲,其突出特点是应用研究、田野研究、小微研究,是草根的、朴素的、带有泥土芬芳的研究。


1. 研究什么:探索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本质和规律


中小学校的教育研究可以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但主要还应聚焦课堂与学生。黑格尔说:“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词,因此又显得是异常熟知的东西。但是这类熟知的东西往往又是我们最无所知的东西。”[1]熟知未必是真知,教育教学作为中小学校日常最基本的工作,对于校长、教师来说是最熟悉的但也可能是最陌生的。由熟知走向真知,离不开研究。因此,中小学校需要通过开展教育研究探寻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本质和规律,包括儿童的学习兴趣、知识的获得规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成长的情感体验等。


例如:学校教师在执教《古诗中的儿童》一课时,发现学生对儿童轶事的理解仅停留在儿童行为的“拙”而无法体会审美层面的“趣”,面对学生一边倒的认知,教师没有当即订正,而是将“拙”字写在黑板上,并通过提供施肩吾的《幼女词》,引导学生寻找自身理解与作者创作初衷的矛盾点,进而提升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和认识。我们通过对这一原生态课堂的研究分析,提炼并强化知识建构论下的教学模式及策略,同时将此段教学实录作为改进儿童学习评价的支撑性材料并进行相关研究探索。[2]聚焦课堂、深描课堂、回归课堂,基于课堂开展教育研究,是打通课改前500米(即原生态课堂)和最后500米(即教师践行改革理念、演绎成果模式的实践空间)的关键。


再如:为保证“双减”政策真正落地见效,东师附小通过探索实施作业及评价改革,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作用和教育评价的导向功能,切实在教育教学的质量上做加法,对繁重机械的学习任务做减法。如经研究,教师在二年级数学《方位》一课后留的作业是“晚饭后和爸爸妈妈走1000米,观察自己家的东西南北都有什么建筑物”,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方位及数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和应用。另外,我们近两年以“游考”为形式载体对主题式跨学科综合评价进行探索研究,通过环境布置、情境创设、任务设计及教师语言渲染等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以此考查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3]


2. 如何研究:鼓励教师开展基于原生态的小微研究


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工作总是忙碌的,时间总是紧迫的。有研究表明,老师每天要进行不下1000次人际互动。[4]因此,对于一线校长、教师而言,在开展教育研究伊始便要在策略和方法层面作出择优的判断。[5]


教师开展研究应聚焦四个关键词:原生态、生活史、大数据、小微研究,[6]做接地气、讲方法、有思想的研究者和行动者。其中,原生态和大数据是指教师基于自己积累的丰富的教育教学原始数据如教案、学生作业、考试试卷、教学笔记、读书笔记等进行研究;生活史是指教育研究要紧密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成长史,要关注师生的成长发展。例如:学校一位资深班主任用60余万字记录了6年里学生在班级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后基于此在学校的支持资助下出版了《41个美丽世界》一书。教师通过对最原始材料的收集研究分析,能够呈现出一线实践的真实样态与超越书本描述的陌生风景。


在具体的策略方法层面,笔者建议校长、教师做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前者是基于教学改进,为了解决具体的、细节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是从解决问题出发,而不是从大理论、从文献出发;后者关注的是教学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强调原生态的深描。[7]东师附小编辑出版的《率性教育研究》中收录了学校教师的论文及研究报告,老师们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这既是一种应然的研究取向也是教师的一种实然选择。




中小学校教育研究的推进策略与制度保障



中小学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引领助力教师获得做研究的视角,掌握做研究的方法,从而能够更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好地服务于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由此打开教师的另一扇窗,让教师遇见不一样的自己。这也是中小学校开展和推进教育研究的应有之义。对此,东师附小主要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


1. 依托集体备课,举行教学和教研融合的“聚会”


做研究是需要时间的,很多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时间过于细碎,没办法进行连续思考,开展研究更无从谈起。时间可以从哪儿来?依托集体备课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从教育研究的角度来看,集体备课应该是一种教学和教研融合的“聚会”,应强调具有模型意义的互动,即以谈论经验的方式谈论概念,在工作的分享与总结中明晰概念,升华经验。我们以学科年级组为单位,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让教师聚在一起探讨共同的话题,每次“聚会”也可以专门用于反思和书写。每学期开学初的准备周和放假前的整理周,成为我们确定教育研究内容、计划及完善教学模型的绝佳时机。固定时间和地点的独立思考或集体研讨有助于教师从繁杂紧凑的课堂生活及具体工作中抽离出来,也给予了教师开展教育研究基本的时间保证和质量保障。


2. 培育科研骨干,建设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团队


培育科研骨干和领头雁,建设一支稳定且高水平的学科研究队伍,是提高中小学校教育研究质量的必然路径。东师附小2004年即组建了全学科的学科委员会,归属学校科研管理中心管理。作为研究实施学科课程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机构,学科委员会吸纳了学校三分之一的每个学科最优秀的骨干教师,组建学校教育研究和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学科委员会需制定本学科的三年发展规划,共同探讨学科发展中的“大、难、新”问题,并在一定周期内进行学科研究成果发表,群策群力、自下而上地带动学科课程教学的发展创新。依托学科委员会,学校有顶层设计地规划学科发展,开展教育研究,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逐渐形成具有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团队。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学术能力,我们特别鼓励有条件的教师攻读教育博士,并倡导教师将博士论文选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相结合。例如:我校一位数学教师基于学校教学改革,将其博士论文选题确定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近10年来,学校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及在读博士生已经从个位数增至40位,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则达到65%。这些领头雁带动了学校教师整体研究能力的提高,附小的科研实力及教育教学水平也由此得到了大幅提升。


3. 注重成果梳理,提供多元的发表和交流平台


东师附小通过打造、提供立体多元的教育研究成果发表和交流平台,激发教师的研究动机,促进其对教育教学研究过程的梳理、总结与提升,从而将零散粗浅的研究思考逐步升级为系统、理性、深刻的研究成果并进行公开发表,由此提升教师参加教育研究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加深教师与研究的黏性,同时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学术能力。


其一,召开“教育研究发表会”,提供学术交流平台。自2001年起,学校每年都会面向海内外召开“教育研究发表会”,每届围绕一个共同的研究主题,各学科教师对本学科一年一个周期的研究成果进行发表,目前已经连续召开了23届。


其二,出版学术刊物,提供稳定的成果发表平台。学校自2015年起创立推出学术刊物《率性教育研究》,由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亲笔题写书名,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该刊物每年出版一辑,目前已出版发行9辑,共计2000多页,收录教师文章353篇,汇集了附小的教育研究成果,展现了教师的实践智慧和研究能力。学校同时开通“率性教育”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其中刊登的教师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多渠道推进海内外学术交流。


其三,设立激励制度,支持教师梳理发表研究成果。东师附小每年都对可以著书立说的教师提供稳定的出版资助,鼓励帮助教师系统梳理总结呈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教育科学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等出版发行;学校还设定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对教师公开发表的论文根据级别予以奖励。


4. 开展专业阅读,促进理论与实践融通共生


中小学校开展高水平的教育研究离不开教师对教育理论系统深入地学习。理论学习不是简单粗浅地记忆、了解某个概念或结论,通过何种方式让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理论在教师头脑中扎根、开花、结果,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此,我们需要走近原著,阅读经典,深入了解某一重要思想、概念、论断等的最初语境及其原生土壤和时代背景,如此才能使抽象空泛、不易理解的理论丰满和鲜活起来,从而促进理论的深化、内化和转化。


每学期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是东师附小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优良传统。学校会在每学期末给教师布置假期阅读作业,并在新学期开学后举行读书交流会,组织教师围坐在一起交流讨论读书心得和体会。目前我们已经组织教师共读了《学记》《皮亚杰教育论著选》《中国教育学史遗稿》《古希腊教育论著选》《听说:探索课堂互动的研究谱系》等10余本中外经典教育学著作。阅读名著为教师在日常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建立条件反射式的黏性交流积蓄了日益丰厚的学养基础,学校也逐渐形成了读经典、学理论、勤反思的学习风气和读书氛围。此外,我们还引导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和专业发展需要进行专题式阅读。如学校要求语文教师阅读学习《说文解字》,主张即使其中有的字不常用教师也要认识,因为这是身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教师的识字教学、写字教学才有根。如果教师缺少对汉字的总体把握和深入理解,在教学中就容易生搬硬套,只是简单地用教材教而不会融会贯通地讲。


未来我们将继续立足国际视野、扎根本土实践、秉持历史视角、兼具现代意识,持续深入地开展教育研究,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我们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84.

[2] 于伟.率性教育之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274.

[3] 于伟,王廷波,赵艳辉.“双减”背后的作业“加减法”[N].中国教师报,2021-09-22.

[4] 菲利普·W.杰克逊.课堂生活[M].丁道勇,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2.

[5] 马丁·登斯库姆.怎样做好一项研究——小规模社会研究指南[M].陶保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2.

[6][7] 于伟.让教师有做研究的“功夫”[J].中小学管理,20221):59.



(本文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相关文章推荐↓

于   伟丨从“书斋”到“田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逻辑探寻

于   伟丨教育要满足与引领儿童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于   伟丨“双减”背景下教育评价的加减法

于   伟丨要关注和研究儿童的差异性

于   伟丨关注儿童在学习中的“安全感”





3期文章回顾  



余文森丨把教学工作引上教科研的轨道

朱   越丨上海七宝中学:以主题式“大思政课”赋能拔尖创新学生培养

鲍传友丨走向“有组织科研”:提升中小学科研质量的重要路径

葛   军,等 || 南师附中:构建高品位立体化学校教科研系统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3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黄子珂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