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窑变,石湾之宝

话说佛山
2024-08-31
漫谈石湾窑变
刘东
 
《稗史汇编》中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是之谓窑变。”石湾窑变红蓝青紫白五彩错落辉映,以青、绿、蓝釉为主,辅以红、紫釉等,斑驳古雅,构成石湾窑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色釉体系。

早在宋代,中国窑口就记录了窑变现象,《博物要览》(卷二)载:“二窑(官、哥)烧出之器皿,时有窑变……于本色泑(釉)外变色,或黄,或紫红,肖形可爱。”《通雅》也载:“均州有五色,窑变即有之。”钧州窑的窑变,在中国陶瓷史上赫赫有名,如其窑变海棠红,历来为世人珍重,有“钧窑挂红,价值连城”之说。石湾窑变则是继钧窑之后的佼佼者,《竹园陶说》载:“明时曾出良工,仿制宋钧窑变各色,而以蓝釉中映紫彩者为最浓丽,粤人呼为翠毛蓝,以其色甚似翠羽也。”

石湾窑变仿制钧窑,但又开创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钧窑有一种“雨过天青”釉,石湾窑仿之,烧出独特的“雨洒蓝”,犹如夏日的晴空忽来一阵骤雨,在蔚蓝中现出葱白点点,寂园叟的《陶雅》赞誉它:“较之(钧窑)天青尤极浓艳。”

寂园叟《陶雅》又言:“宋钧之紫汗漫全体,晕成一片。”说的是钧窑变器的色彩以青釉带紫红的窑变斑为特色,窑变斑状多样,就像一片彩霞;而石湾窑变以蓝色为基调,错间白、红、紫诸色,或作垂流状,或似云纹斑,或呈兔毫纹,或浓或淡、或聚或散,纹理清晰,淋漓透彻,所以行间有“钧窑以紫胜,广窑以蓝胜”之说,各有千秋。

《仿钧釉水注》

曾有学者认为石湾窑变不是仿钧窑而来的,而是石湾陶工独自摸索钻研,最终发现其奥秘。其理由是,在封建社会行业间技术是严格保密的,同行如敌,不可能把技术从一个窑口传到别的窑口。另外钧窑是官窑,石湾是民窑,钧窑釉系比较单一,而石湾窑的釉系相当庞杂。他们认为石湾窑变起始可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随后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工艺也一步步成熟。

佛山市博物馆研究员黄晓蕙认为石湾的窑变是继承钧窑而来并有所创新发展的,因为钧器盛名于世,金元时期各地竞相仿制,并以禹州为中心,形成庞大的钧窑系。据考古调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烧制钧器的窑口就有四省二十七县之多。同样,北方的钧器也可能会对南方窑口产生影响。

北者杀伐之地,南者生育之乡。宋代后期北方女真族和蒙古族相继南侵,河南一带屡遭战乱,陶业也遭受严重摧残,中原人民纷纷南迁,其中应该有不少制陶的技术工人。据考证,仅宋元两代,就有十多个中原姓氏迁居石湾一带。光绪十二年《重修侯王庙碑记》记载:“……宋咸淳间,贾似道弄权,胡妃逃死,南雄珠玑里乡人惧祸,一夜流散,于时有何、罗姓相与结桴南下,中途飓作,桴几破,望见侯蒲服,往祷,风雨寝息,因迎侯沿江事之,至南海石湾乡鼠岗之下而止焉。”石湾《霍氏族谱》则载:“霍氏三世祖原山公烧缸瓦窑一座,土名莘岗村,窑名文灶,东西俱十六丈七尺,南北俱二丈五尺。”

霍氏家族从中原迁来,他们经营陶业,当然也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烧造技术和经验。这些南迁的北方人,运用他们的制陶技术,制作出仿钧釉产品是很有可能的,从而也使这种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传播并与当地制陶工艺相融合。

据河南考古研究所赵青云、于德云合撰《钧窑系的形成及石湾窑仿钧》一文总结,宋钧釉在化学组成上特点,是三氧化二铝含量低,而氧化硅含量高。香港何秉聪先生也归纳出钧釉的三个特点:其一是磷酸增加,使釉呈各种颜色及产生气泡以助乳浊;其二是氧化铝减少,使釉中的矽酸玻璃及磷酸玻璃易于扩散以成乳蓝色;其三是石英增多,使釉呈酸性,部分铁质不能溶解,使釉有部分结晶成他色。中山大学张维持先生对石湾窑仿钧釉化学成分分析称,其中0.2—0.4的三氧化二铝,2.0—4.0的氧化硅,此外还含有微量的磷酸和少量的铜铁元素。从以上化学成分分析可以看出,石湾仿钧釉和钧釉的成分大体上是相近的。

另外,石湾窑采用龙窑柴烧技术,便于控制窑中温度和产生不同的气氛,因此能较好地掌握器物釉色的乳光效果和窑变现象,因而能烧造出类似钧窑风格的产品来。

石湾的仿钧如此之好,以至于人们常将它与钧器相混,但石湾的仿钧器,更主要的是石湾陶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进行的工艺创造,所以石湾窑变釉是一种与钧窑有一定区别的新釉色,因为胎体厚重,故施釉也较厚,人们也称之为“泥钧”,以前有人音误而讹之为“宜钧”。因此,说石湾窑完全是仿钧,是不确切的。

《蓝变釉卧牛式花插》

石湾窑始于唐宋时期,到元代就出现仿钧窑变器。明清时石湾窑进入兴盛阶段,模仿各名窑釉彩日益增多,有仿钧窑的“石榴红”、仿哥窑的“逼裂”、仿龙泉窑的“影青”、仿汝窑的“玻璃绿”、仿磁州窑的“铁绣花”、仿建窑的“鹧鸪斑”等等,从而使石湾釉色品种丰富,艳丽多彩,主要分为红、黄、蓝、绿、白、黑、赭七大类,有石榴红、铁锈红、柚皮黄、鳝皮黄、瓜皮绿、翡翠绿、粉蓝、宝石蓝、葱白、牙白等等。而其中的窑变,釉色随机天成,变幻莫测,使陶艺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效果。

窑变之美使石湾陶艺更加姿彩纷呈,绚丽多姿。石湾窑变釉名称极多,有三稔花、雨洒蓝、翠毛釉、五彩红、七彩钧、茄皮紫等等。三稔即杨桃,为一种岭南佳果,其花开时爆出点点红紫色,甚是幽艳;石湾三稔花窑变,釉色浅蓝而近于青,烧成发出芝麻点状的紫红白色,美不胜收。再如翠毛窑变,蓝色中掩映绿彩,釉色有如翠鸟(钓鱼郎)的羽毛一样翠丽,深为世人喜爱。

窑变大略可分为两类:一为意外之变,一为意中之变。如本来烧制白釉花盘数十个,烧成后一两个忽现一二小幅红釉,则属意外之变;至于意中变釉,则是在挂釉时先上浅釉,复加深釉,烧时火力熔化,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石湾窑变的艺术之美呈意象效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翠毛釉似翠鸟羽毛般翠丽,三稔釉如三稔树开花般爆出点点的青红紫白等艳丽色彩,雨洒蓝如同蔚蓝的天幕里,雨点轻轻地洒落,唤起人们许多的艺术遐想。

窑变是釉与火的综合工艺,釉色之美是通过釉药和火的化学反应而成的。烧窑时釉料在一定熔点上使一种或若干种釉药发生熔合,在流动状态下引起物质结构整合的变化而产生的包含多种色素的釉彩,呈现出奇幻的颜色,佳趣天成,难能可贵。

釉料经火物化成釉色,火力过高会烧得太熟,过低则釉色显现不出来,因此窑变的工艺要求相当高,要使各种色素在组合、对比的艺术韵律中产生出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受的审美特征来,这种创作同绘画艺术的审美思想是相一致的。如石湾窑变之《翠毛釉瓶》,在窑变中釉料物征充分物化,翠毛的形象显现充分,形成一束束柔软温顺的翠毛纹,腻如凝脂,艳丽而葱翠。只有工艺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才能创造出如此美轮美奂的窑变。

现在石湾烧制窑变的窑灶,既有保持历史传统的龙窑,也有现代的电窑、隧道窑、倒焰窑。烧氧化焰的一般是电窑和隧道窑,烧出来窑变比较平稳,差异不大,还可批量生产,如蓝钧、紫钧等。而龙窑用还原焰烧出来的窑变,变化较大,有时还会烧出意想不到的效果来。这是由于龙窑使用的是木柴,各个火位的温度及气氛,有高低和浓淡的变化,在某一区域有可能会烧出“窑宝”来,即变化最为绚丽迷离者。

传统的三稔花窑变,便是在龙窑烧出来的。三稔花釉配方为:硼砂8份,镜料16份,金花铜末0.25份,而且本方釉还须在二口火(即石湾龙窑之第二列火眼)处方有可能烧成。 假如操作不当就不能如愿以偿,可遇而不可求。有时即使采取最严密的科学方法烧制,釉料成分与比重、烧成温度与时间、窑灶设备与燃料、技术工艺与操作等等都做到位了,也不一定能使窑变达到百分之百的设计要求。

刘泽棉作品《达摩》

钧窑的窑变是一层釉色,而石湾的仿钧则有底釉和面釉之分,分层涂釉、局部分别涂釉,一层一层往陶胚上涂挂,最多可挂至五六层。从而使各种颜色的釉彩相互交错,在烧制时融混在一起,自然地产生多姿多彩、风格独特的釉色。

现在窑变涂釉方法很多,有和过去一样涂上两层以上异色釉料的,但也有涂上一层釉料就能烧出红蓝青紫白色彩的丰富变釉,同时亦有以白釉为底釉再挂上红釉、绿釉,或以红釉为底釉再挂上白釉、绿釉或其它颜色釉。采用挂釉时有意识地重叠交错,使烧出来的釉彩变化万千。

除了烧成条件和施釉方法,石湾窑变艺术充分注意到釉料的覆盖力及其胎骨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配合主题内容,选取不同釉料,采用相宜的挂釉技术,注重色彩与器物特征、人物性格的配合,使釉料的色彩特性得以充分展现,或凝重古朴、或明快艳丽,往往起到烘托或强化作品意蕴的作用。

如仿古器物的蟠螭瓶和贯耳壶,多使用蓝釉,色调低沉,显现其稳重、古朴的特点;人物塑像达摩则全身施浑厚凝重的红釉,一方面表现他是受人敬重的佛祖,另一方面表现他那种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如刘泽棉的人物作品《达摩》,选用大面积的红色变釉,釉质浓厚而披挂力强,釉色厚实而圆润,赋予这位高僧以纯朴、高尚的品格美,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釉色种类与器物形态相协调,也是石湾窑仿钧釉的另一特点,如仿钧蓝窑变釉,釉面多呈垂流状,将其施于人物衣饰上,能显示其衣物流畅的纹理,给人一种衣带飘拂的动感;在狮兽身上施石榴红釉,凸棱处施浅黄绿釉色,不仅能显现出毛发的层次,并能充分表现出狮子活灵活现的神态。

范安琪作品《日月同辉》

石湾窑历史源远流长,成就卓著,曾涌现出大批烧制变釉的店号和艺人,如永日记、吉昌号、和生号、生源栈、晚记等等,吴灶生的“五彩红”、梁华甫的“三稔花釉”、霍照的“七彩钧”、梁炎均的“仿紫鼎变釉”都颇负盛名。

石湾陶器的釉料,历史上一直都是凭陶人的经验配制,李景康《石湾陶业考》载:“制釉之法,初以桑枝禾杆松柴,各就釉色所宜,分类煅灰。掘地为坎,分别舂成幼(细)粉。舂后漂去粗质,和水炼之成釉。”各种釉料的色性、釉药的配方、份量的多寡等全凭经验,要经过长期摸索而得,所以不可轻传。俗云“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相传吴灶生的师傅擅制坤红,但师傅每次配釉时都把他支开。吴灶生心生一计,他事先将釉料悄悄一一称过,等师傅配完釉后,立刻再称了一次釉料,遂算出釉料配方。此后他举一反三,不断改良,配制出著名的“五彩红”。

窑变是构成石湾陶艺整体美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是工艺技术与艺术创造的完美融和与统一,凝聚着岭南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理想。陶工们窑变的创造,使石湾陶艺的内涵更加丰富,意蕴美、艺术美得到更充分和完整的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和创作思想也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今天的石湾陶艺家们,积极挖掘传统陶釉的同时,努力研制石湾窑变的新釉彩,开创出更多的施釉技法,令石湾窑变更加色彩斑斓,意蕴深邃。
 
本文作者:刘东,佛山市艺术创作院文化与文艺理论研究部


  相关链接


三代“石湾公仔”著名艺人不约而同的同题作品《弃官寻母》

石湾公仔的派系之战

南国陶都石湾赋

梅文鼎逝世一周年石湾陶现代流派传承研讨会在佛山祖庙举行

缅怀梅文鼎

陶艺微塑家冼艳芬微塑作品欣赏

佛山祖庙陶塑双龙壁“再生”纪胜

石湾,4000年的制陶史

传神潘玉书:“美术”观念影响下的石湾陶塑

岭南奇葩:妙趣横生的石湾陶器

广东佛山石湾佛陶集团,时光一逝永不回,佛陶集团的辉煌只能回味

石湾公——陶艺大师刘泽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话说佛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