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此时高考,永久回忆

2017-06-07 大工研友汇

点击上方“大工研友汇”可以订阅哦





高考,是一场盛大的集体记忆,是在十七八岁时最难以忘怀的经历。那年夏天吹过的风,操场上打过的球,在桌面上堆高的考卷,前桌姑娘侧头时微红的脸……经历时有痛苦有烦恼,回望过去全都是美好。

那年,我们都高了个考。对于高考,可能没有一种考题能像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那样,聚焦着所有人的目光。高考的前一夜,你是否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猜想着明天的考题?抑或是还未尝体验,无法想象出那时的模样?这个夜晚总显得有些漫长,不如就让我们顺着时代的印记,一同回顾那些印刻在一届届学子们记忆深处的文字。

 1977年-1979年

这是命题作文的年代,有着浓厚政治色彩

1977年12月,中断11年后,高考的大门重新开启,全国570万人抱着希望涌向考场,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已人近中年。

对于这批被称为“老三届”的考生来说,高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而对于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回归常识,回归理性。 

高考恢复之际,作文的得分高低直接决定语文考试的成败。语文试卷满分100分,有的省份作文就占了70分。 

1977年是我国第一次分省自主确定高考作文题:北京的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上海的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黑龙江的是《每当我唱起“东方红”》,西藏的是《我的革命理想》,山东的是《难忘的一天》,山西的是《为四个现代化作贡献》,广东的是《大治之年气象新》,河南的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这些命题作文的题目,依旧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

197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很简单,只有10个字:“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苦战”。评分标准中有一条是这样的:“观点有原则性错误的,一律不给分。”



1980年-1989年

材料作文走上舞台,开始关注社会热点

步入上世纪80年代,带着浓重政治气息的作文题目渐渐淡出高考语文的试卷,一些关注社会热点的作文题目渐渐出现并成为主流。

这个阶段的高考作文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关注社会热点,强调文学与经济生活的关系,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精神文明建设和环境污染等方面。

1981年是《毁树容易种树难》读后感;1985年是给《光明日报》写封反映环境污染的信;1986年是根据一段报道写一篇题为《树木·森林·气候》的文章,也跟环境相关;1982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注的是个人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这个阶段的高考作文题拓展了文体范围,但诗歌这种个性化强的文体始终被排斥在外。在相当一段时间里,高考作文的得分高低直接来自于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正确,作文的立意压倒一切,而语言表达似乎不太重要。

虽然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歌抒情的传统,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整个社会都弥漫着诗歌的气息,但是诗歌却一直被挡在高考作文的文体之外。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习惯》。这次被认为是高考作文命题方向又一次变化的坐标,第一次提出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要求,大大地拓展了文体范围,使考生有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1990年-1998年

议论作文应运而生,思辨能力成为考察对象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开放的时代。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高考作文试图为学生树立一种主流的价值观,来应对日趋多元化的社会,同时考察学生对现实生活和伦理道德的思辨力。 

1990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根据这一材料写一篇议论文:母亲带着两个女儿去玫瑰园,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个女儿告诉母亲,“这里真好,每个刺上面都有花”。

1991年的小作文是“描写圆的想象物”。1997年的作文是根据材料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并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这个时期的高考作文体裁多为议论文。

从1991年的“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的辩论,到1998年关于心理承受能力的话题,无不关注考生的品格素养。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大多提供一则生活化、现实化的材料,要求考生就事论理,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1999年-2009年

这个年代属于话题作文,若想突破却也不易

进入21世纪,高考考生多是80后,他们张扬个性,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更加追求特立独行。命题形式以开放的话题为主;命题立意从宏观的政治话题和社会热点,转移到关注个体本身,考察重点转到考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1999年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在当年高考命题的专家看来,这是最不容易押题的作文题,因为这个题目考生非得自己去想象不可。因此,1999年被认为是高考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给考生带来的不只是想象力。从这篇作文开始,高考作文的文体开始松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三自”原则,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从2000年起,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发生了新的变化。“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作文题)”、“诚信(2001年作文题)”、“心灵的选择(2002年全国卷作文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卷作文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2005年全国卷作文题)”……命题形式以开放的话题为主;重点考察转到考生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 

人与人相处,各人性格、兴趣爱好也不会一样。这年的作文题目使考生在心理上有驾轻就熟之感,临场容易发挥。尽管如此,思考要见深度,要见新意,也确乎不易。



2010年-2016年

微写作、多选择,能力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010年以来,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愈发明显。微博、微信等内容短小、语言精练、灵活多样的交流形式,越来越受到当代人青睐。

201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首次出现微写作,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就采用了“三小两大”的形式,即微作文三选一、大作文二选一,可选择性作文命题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

微写作突破诗歌体禁忌,从题目本身来看,“三选一”的形式留给考生作答的余地十分宽泛。   

2014年微写作涉及“写自己的语文学习体会,对家长送考的评论,纪念自己的十八岁”三个题目,分别侧重于叙述、说理、抒情,都紧密结合学生生活,突出了微写作结合生活考查语文运用能力的性质。  

在写作题材上也打通了议论文、记叙文之外的其他体裁。这样的设计给予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性,考生们在写作中要选择自己擅长的,容易表达的题目,把自己的个性优势表达出来。


有哪些是属于你的高考回忆呢~

在评论里留下你想分享的,

一起为今年的考生加油!


素材 | 央视新闻

编辑 | 李翔宇


微信:大工研友汇

    微信号:dutyziguanhui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