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绣皇后”的“工匠精神”

2018-01-29 民进网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新闻回顾

1月24日,由光明日报社、光明网联合组织的“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揭晓,民进会员、著名苏绣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光荣入选。


说起姚建萍,很多小伙伴可能不熟悉。不过小萱跟您数数她的荣誉,您就知道她有多厉害了——

她的刺绣作品四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金奖,十余次获国际大奖;

她是当之无愧的“苏绣皇后”;

她还是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艺术英才、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标兵等荣誉称号;

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她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有小伙伴要问了:

一位普普通通的绣娘,是凭借何种“神力”艺压群芳,取得了今天如此这般荣耀?

且听小萱详细道来——


传承之“针”


1967年,姚建萍出生在苏州镇湖新盛村,宁静的小村庄三面环湖,人们朴实善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时的镇湖又被唤作西华,意思是苏州西部最繁华的地方。镇湖和邻近的木渎和东渚一样,“户户有绷架,家家会刺绣”,是传统苏绣的发源地。

“你做什么去?”

“我做生活(刺绣)去。”

在姚建萍童年的记忆中,当地人的词典里,“刺绣”就等同于“生活”,这种有着2500多年历史传统的古老技艺,被一群心灵手巧的绣娘传承下来,并融入到日常的“茶米油盐”里,甚至“血液”中。

“妈妈,你还会教我分丝吗?”

“当然,先把一根丝线分成两半,叫一绒,一绒再分一半叫半绒,一直分成8丝、16丝,最巧最巧的绣娘,能把一根丝线分成128丝……等你那么巧时,妈妈做梦都笑。”

“妈妈,将来我靠绣花能养活自己吗?”

“当然了,你瞧王家嫂子妈妈,绣花绣到毛主席接见呐……”

尚未飞针走线,小建萍已在上辈人的熏陶下渐渐领悟,这看似繁复而细致的祖传技艺,有着无穷的愉趣,而且还可以实现崇高的理想。有朝一日,她也要“绣”进北京,“绣”满全国,甚至“绣”遍全世界——

银针和彩线翩翩起舞的画面,构筑了一个懵懂女孩最初的苏绣梦。

执着之“针”


“创新,突破,不走寻常路。”

——姚建萍


十几岁时,姚建萍的巧手已在乡里远近闻名,她在假期里练习刺绣的小物件就能换回一件新衣裳。

由于对刺绣的执着与热爱,姚建萍放弃了高考,独自一人去了苏州城里的工艺美校“半工半读”学习刺绣。但学业有成后,姚建萍并没有像其他学员那样很快地选择从业挣钱,而是下定决心继续深造——

“我有着强烈的求学欲望,想要成为一名苏绣艺术家。一件苏绣作品不应该只停留在工艺品这个层面,它应该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这时,姚建萍遇到了自己的恩师——苏州刺绣研究所退休的老刺绣专家徐志慧。

“在老师家的日子里,我不知疲倦地学习,每天练习技艺的时间超过12个小时,每月回家一次,踏着星光坐末班公交车两个小时到小镇,再步行一小时到小村庄里,看一看等待我的家人和早已熟睡的大女儿,第二日吃过中饭,坐上返程的班车回老师家。”

这样的生活,周而复始,姚建萍整整坚持了四年。

1994年年初,她终于学成归来,并熟练掌握了其中的顶尖技法——双面绣三异绣。

双面绣三异绣,中国传统刺绣的独门绝活。“如果把刺绣比作工艺美术中的皇冠,那么双面绣就是皇冠上的明珠。”

同一件绣品,正反两面呈现截然不同的画面,却丝毫不露破绽,精妙如神的构思和布局令外行百思不得其解,也令技艺平平的绣匠望而生畏。

姚建萍的作品包罗万象,开阖有度,动静得法。她借助针线丝理,创造着一个丝绸上的梦里江南。

创新之“针”


“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用作品服众。”

——姚建萍


“我开始绣我的第一幅人物肖像作品《沉思——周恩来肖像》,这幅作品倾注了我太多的心血,反复研究,无数次修改,凭着一股冲劲儿和毅力,历时8个月完成。”

1998年,姚建萍带着这幅作品进京参加中国(国际)首届民间艺术博览会,一举夺得金奖并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时,许多老辈人在作品前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收获了大奖,收获了感动,姚建萍更平添了一份难得的自信。

1998年,姚建萍在自家的三间小楼里注册成立了“镇湖刺绣研究所”,潜心研究刺绣。

“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用作品服众。”

在随后的20多年的刺绣生涯里,姚建萍完成了一件件巧夺天工的苏绣精品。她带领着一支“体制外”的精良团队挑战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0世纪初,苏绣大师沈寿以“仿真绣”所作《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稣像》,先后斩获国际大奖,中国苏绣由此蜚声海外;之后,杨守玉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她借助不同方向的针绣,形成凹凸隐现的肌理,闪耀着丝线多彩的色质,被称为“乱针绣”;再后,苏绣经任嘒闲、顾文霞、李娥英、徐志慧等多位传统大师的不断探索,在新中国工艺美术园地里绽放新彩。

现在,这根“探索”的银针交到了姚建萍这辈人手中。

闪耀之“针”


“刺绣要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大众,最重要的是公共共享空间。”

——姚建萍


2015年11月末,一个初冬的凌晨,中国美术馆5号展厅。

苏绣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再次矗立在姚建萍跟前。当她仰望着这位陪伴了整整三年的“巨人”时,依旧激动不已。

时空回转到十年前。当时,为纪念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姚建萍决定领衔创作这幅扛鼎之作。

历史上,无论是沈寿的仿真绣,还是杨守玉的乱针绣,都未见如此大幅作品。姚建萍是首倡者,这是一种性格使然,更是一份责任使命。

耗时三年,三次易稿,姚建萍终于解开了这道难题,也为苏绣的现代性转型找到了新的突破点——“刺绣要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大众,最重要的是公共共享空间”。

2009年,姚建萍收针。一幅高156厘米、长1196厘米的“壮美江山”呈现世人。

最终,《江山如此多娇》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看了她的作品,可以使我们明白什么叫作巧夺天工、妙趣横生,什么叫作栩栩如生、炉火纯青,什么叫作惟妙惟肖、妙趣天成……什么叫作苏绣的登峰造极。”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杨观看中国美术馆“针融百家,艺开新境——姚建萍刺绣艺术展”后惊叹,姚建萍是在“天地人的大境界里畅游”。

匠心之“针”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上。

“人们常说,戴着镣铐跳舞才显示出舞者的水平。姚建萍充分利用针、线和刺绣的可能去进行富有特色的艺术创造,她的作品不仅予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予人以精神境界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的一席话,正是姚建萍“匠心”的最好注解,这位奇女子的背后是超乎寻常的刻苦和勤奋,以及自身的敏学与聪慧。

2014年,姚建萍更是应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之邀,开设中国刺绣专项研修班,为来自祖国各地的18名学员教授了一年的刺绣。

“这是清华美院开设的第一个刺绣专业的高研班,我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教授和培养中国新一代‘能绣懂画’‘能画懂绣’的双向性刺绣专业人员,并将这些学员从‘匠’带到‘师’的地位。”

姚建萍赋予每一幅作品以生命的温度、人生的厚度、时代的高度。

一针一线在她手中化为永恒。

姚建萍在人生的下半场开始了自如的游走,她的传奇还远未结束。

来源:光明日报 (有删节)

点赞,是对小萱最好的打赏!

推荐阅读


喜报!咱民进会员又双叒叕获奖啦


【聚焦】听取党外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 李克强总理这样说


腊八节围炉夜话|听故事,猜男主


当了个当,当了个当,表一表咱民进中央的安龙行!


【重磅】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征求对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意见


福利贴|蔡达峰主席的论述集锦,您想看吗?


【聚焦】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全国统战部长会议定调201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