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际日报 | “世界文化之窗”第130期

国际日报 巴厘之窗 2022-06-08

“世界文化之窗”第130

投稿信箱:755792341@qq.com


诗 歌

冰花诗选

冰花(美国·马里兰州)

 

 

寂静里的花朵

 

都是美丽的

 

有的花

爱招蜂引蝶

有的花

从不招蜂引蝶

 

有一种花

在寂静里飘香

只属于

支撑她的绿叶

 

因为

她和绿叶

一起成长

一起经受风霜

 

她懂得感恩

也懂得忠贞

 

这寂静里的花

如禅境中的花

禅境中的花

就是女人花

 

 

春风

 

雪花

融化了

爱情

没有老去

 

年轮在更替

风中

飘落着老树皮

病树

痊愈

在春风里沐浴

 

春风

吹下的是雨

老树

落下的是泪滴

 

如果

春风

传来如初的爱意

老树

怎能不落下泪滴

 

春风中

飘来

晚餐的香气

不是在梦里

 

把爱

裹入春风里

春风

装满了我的爱意

有爱的春风最美丽

春风

美丽的春风

轻轻

向炊烟的方向飘去

 

作者简介 冰花(英文笔名ROSE LU), 本名鲁丽华,美籍华裔诗人。著有诗集《这就是爱》(This Is Love)、《溪水边的玫瑰》(Roses By The Stream)等。有约百首诗歌被翻译成外文在美、加、法、印、泰及韩国发表。其诗歌在第31届世界诗人大会及全球性诗歌比赛中多次获奖,并有诗歌登上美国大华府春晚和澳洲旗袍舞台。2013年,央视“华人世界”曾特别播出“冰花,为爱行走天涯”专访。

 

诗 歌

含嫣诗选

(美国·纽约州)

 

 

记忆的香气

 

秋风乍起

秋雨落到地里

枫叶飘零

将爱情献给秋季

 

想起你青涩的模样

在擦肩走过的小径上

为了你回首的目光

我停留的脚步很长

 

生怕踩毁记忆的香气

我将落叶轻轻捡起

携一抹温软的牵念

守候着彼岸的流年

 

 

醉秋

 

让我握住你的手

我想轻轻地摩挲

 

枝头花谢的声音

树下无眠的鸟鸣

 

在群籁参差的时候

我只想与你手牵着手

 

你看我时,眼里是星星

我看你时,眼里全是你

 

 

留白

 

今夜举杯畅饮

共揽一轮皓月

 

心有灵犀的感怀

比交响乐留白精彩

 

月亮在水中轻漾

留下了遐思的翅膀

 

我们在彼此的眼里

看见了渐浓的秋霜

 

作者简介:含嫣(本名汤蔚),美籍华人,北美中文作协会员,任职于美国纽约长岛教育部。作品发表于海内外报刊杂志并被多本文集收录,十余次获奖。诗歌收录于《北美12人诗选》。诗观:诗歌是用心酿成的酒,用灵谱成的曲。

 

诗 歌

周厚春诗三首

周厚春(中国·岳阳)

 

 

岳阳团湖荷花节

 

你赞荷花美,

我赞荷花美。

只见连天映日红,

谁知荷籽心中味。

 

 

病友

——病友很有才华,可惜晚年中风瘫痪,老伴离开,儿女没耐心……

 

蟠桃本是蟠园有,

桂树原属桂宫栽。

只怪天公多错乱,

惜将瑞草弃尘埃。

 

 

赠朋友

 

君生资水南,

我处洞庭北。

只缘云泽梦,

交若竹兰梅。


散 文

随笔

女儿带路去罗浮宫

海云(美国)

 

在尼斯我一个人玩sagway两轮车,女儿没去,一起玩的澳大利亚老夫妻听说我Teen年纪的女儿不要玩,说还没见过哪个孩子不喜欢这种玩法的,他们猜想是女儿故意跟妈妈唱对台戏,就给我出主意让我“弃权”,下次让女儿掌握主动,让她带我玩。

到了巴黎,我问女儿最想去哪里?她说罗浮宫,好啊,我说让她带我去,她满口答应了。虽说也看不怪她最后一秒钟才搜线路,我忍住不说。跟着她乘地铁,一路过去。她警告我网上说买票排队有可能长达三小时,我笑眯眯:没关系,我们今天就只去罗浮宫一个地方。

二十年前我去罗浮宫也要排队,那时队伍排在室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还可以看人体艺术表演,感觉很悠闲。

二十年后的罗浮宫真的有些不一样了,要过安检,排了第一道队,然后就是完全在室内,而室内又都是商店云集,艺术殿堂被彻底商业化了!

买票又排第二波队,幸好只排了半个小时。跟着女儿先看雕塑,她指给我看罗浮宫几乎所有的标示都是三种语言:法文、英文和中文!我说如今中国游客多啊,中国人今非昔比。当年出游到处见日文,现是中文了!


女儿在罗浮宫


罗浮宫原本是法国的皇宫,现在是世界上四大艺术博物馆之一,与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和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

博物馆的馆藏按照地域所属分成几个庭院区,我们从雕塑到绘画慢慢地看,人潮越来越汹涌,到了蒙娜丽莎处,那简直可怕。当年不让拍照,也是用栏杆隔开观众,现在倒是随便拍照,栏杆隔得更开了,人人举着手臂想拍下这达芬奇的画作。女儿十分的不满,她想站得更近好好仔细看清画上的细节,可是即使她奋力挤到最前面,依然看不清画布上的油彩纹路。

罗浮宫有些令人失望也令人疲惫,空调打得不够,热得令人烦躁,人挤人,静不下心来好好观赏艺术作品。也许炎热的夏天来这里真不是个好主意,如今这个地球上人是实在太多了,想安安静静的欣赏艺术品成了奢望了。

一个人朝拜雨果故居

上次来巴黎曾经到雨果故居前的这个四方广场,可惜那次雨果博物馆没开门,这次趁一早女儿在睡懒觉,我一个人再次来到这里,敬拜我心目中的大文豪。

四方广场叫孚日广场,不大的正方形,中间是绿色的草坪。草坪上有喷泉和大树,还有路易十三的雕像,广场周围是近400年的古屋,只有两三层高,白红的墙,黒色的屋顶。底层是拱门的门廊。那里幽静且古意盎然。

雨果曾经在这里住了十六年(1832年至1848),在他诞辰一百年之际被辟为博物馆。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的他,文学创作历程超过60年,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

小小的博物馆里,充满了罗丹等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不仅能看到雨果本人和他家庭的一些痕迹,他孙子辈捐出的他卧室的家具,更是按照他临终时的摆设,让人仿佛能与大文豪的灵魂有着一种微妙的感应接触。

站在他故居楼上的窗前,望出去是那个四方广场花园的一角,站在那里想象着作家凝望窗外的景色,思绪飞舞,他笔下的世界也随之延伸,忽然觉得能写的人是多么的幸运,可以活出相对普通人几辈子的生活体验。

在雨果咖啡馆里喝了杯咖啡,再在他的故居门廊里走了个来回,想捕捉一点点他的精神闪电,最终还是在他离世的红色房间里陷入了迷惘……


雨果故居前的广场


母女同游埃菲尔铁塔共享法国美食

又是女儿带我游埃菲尔铁塔。这个建于1889年的铁制镂空塔,是巴黎著名的地标。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这个“最高”达四十年之久。是世界上最多人付费参观的景点。

我们下午五点多才出门,六点半左右到了埃菲尔铁塔,没想到这个时候排队买票的人还在铁塔底座绕了一圈。那会儿太阳的热度还是蛮厉害的,女儿看了长队有点想放弃了,我说好不容易来一趟巴黎,埃菲尔都不上,说不过去。我自告奋勇去排队,说好等我腿站累了,她过去接替我,让她在阴凉处坐了下来。

站在排队的人群里,最多二十分钟吧,女儿短信我说她不舒服,她说她出汗的厉害,感觉有点晕。我估计她是没睡够,通常她睡不够就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舒服。我安慰她好好坐着休息,现在就算离开也要走路走一段才能出这个公园,还不如坐在原地舒服,不用她和我轮流排队了。她忽然想到说:那你的腿能站那么久吗?我心里一热,女儿,有你这句话就行了。拍拍大腿说:昨天不是爬上凯旋门了吗?没问题,腿好多了!

排队排了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可结果我们只能上一、二层,三层即顶上的票卖完了!上面风光旖旎,整个巴黎尽收眼底。但下塔也要排队,真是人满为患!不记得以前是这般拥挤的,如今真是哪里都是人!

本想在塔上留到天黑看夜景,可晚上八点太阳还在天空,我们肚子又饿了,女儿说在塔上餐厅吃晚饭,我说好,她走过去一看一层的餐厅的法国大餐,一人收七十多块欧元,我正要领着她走进去,她拉着我的手说:不去了,太贵了!哇,知道帮妈妈省钱了。我说下面法国餐厅晚餐差不了多少价格,不过,我确实想去那家二十年前与她爸爸一起吃过的餐厅去吃饭,她忙说:那我们下去吧。

下了塔,我指给她看塔身一层下面一点,一个一个柱子之间,有建筑设计人员的名字,包括埃菲尔这个设计师的名字。她看了半天说哪有啊,待我仔细指给她,她才哦了一下看到了。我发现在图形对称方面,她一眼就可以辨识,看图的本领比我强多了,可在文字方面,她就比我迟钝一些。她添了句她的酒量比我好!那倒是,这点她比较像她爸爸。

一出地铁站,就看见马路对面的一家法国餐馆很眼熟,仔细一看就确定那就是二十年前,我们来玩埃菲尔铁塔喝咖啡吃早饭的地方。还记得那是一个清晨,路上行人很少,餐馆刚开门,我们是第一批食客,他们还没准备好,我说只想坐一坐喝杯咖啡,他们勉强让我们坐下来。法式拿铁和牛角面包的好滋味却令我永远记住了这家餐馆。

从埃菲尔铁塔下来,我带女儿来到这家餐馆坐下来,告诉她二十年前的往事。她很高兴能陪妈妈重温旧梦。

她坐下先点了杯鸡尾酒: Pina Colada, 我点了盘他们的招牌焗蜗牛作为前菜。

随着蜗牛还上来了法国面包,可以撕开面包,把蜗牛上面绿色的汁用来蘸面包吃,哇,人间美味!女儿不肯吃蜗牛,说蜗牛太可爱了不忍下口。不过她在我的劝说下,吃了快了一小块沾满绿色酱汁的面包。

法国的蜗牛就是新鲜,用蜗牛小叉子把肉叉出来需要一点技术,不像美国吃法式蜗牛,你直接可以把蜗牛肉从壳里倒出来。

女儿对我点的法国蜗牛不捧场,她点了一客咸味薄饼,里面有火腿和奶酪,放在一块小案板上,第一次吃咸味的法师薄饼,以往都是甜味的,她说很好吃。正餐我点了一客法式的猪排,也是第一次知道Filet Mignon也可以是猪肉的,在美国都是指牛扒,女儿帮我吃了一小半,炸的土豆条一大半也是她吃的。餐后本来还想点甜点,我们俩都是嘴大喉咙小,吃撑了。

母女俩选择坐在街边看行人来来去去,体验全法式的美食滋味。不过,感觉街边闻了不少汽车的废气,真是不明白为啥法国人喜欢坐在外边吃饭喝酒。

欧洲之行走到巴黎,我和女儿进入和谐期!当然是我妥协了,一般上午我自己管自己出去玩,去我想去的地方,或者泡会儿咖啡馆,更多的时候还会先去探探路,熟悉了,下午等她起来了,再带着她去。所以很多地方,我得跑两趟。辛苦是肯定的,不过因此换来了母女和平相处的和谐。凯旋门和香榭丽舍大道都是我先“踩点”,然后再母女同游的。


作者简介 女。现居美国新泽西。创办海外文轩文学写作圈(2009)和海外文轩文学网站(2011),海外文轩作家协会主席,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和北美纽约华文作家协会成员。


   随 笔 

移民澳洲十年感受

落梅摇香(澳大利亚)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门打开开始,中国就是个移民大国。三十多年过去了,移民潮并没有停止过,反而更加汹涌。从亿万富翁至中产阶层,再到毕业不久的年轻大学生们,有条件移民国外的,大都在心里掂量过,移还是不移,这是个问题。

其实国内各种媒体对移民的动机与利弊乃至现状分析得很多了,我没必要赘述。但是作为海外新移民一分子,我是想尽量客观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好或者不好,没有正确答案。因为移民也是一把双刃剑,就看你是被它割伤,还是用它来开拓新生活。

你为什么要移民?第一个问我这个问题的澳洲人是我在澳洲第一份工作的老板。这个皮肤黝黑身材胖胖头发卷曲眼神狡黠的犹太人意味深长地问我。你觉得是中国好还是澳洲好?这个问题显然更别有用心。那时是2001年,这个犹太老板已经与中国供货商打了十来年交道,他已经无数次到过广州南海中山等地,切身目睹并且受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作为他公司里第一个移民自中国的员工,我想他很期望听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不知道我的答案是否令他满意。因为我只能外交辞令般地回答,移民是为了体会不同的生活方式。至于哪个国家更好,这更没法说,也许过几年我会有更合适的答案。我当然没办法跟他说,我移民是为了摆脱一段失败的感情,到一个陌生的国度生活,其实我心里还很没底。

我的移民生活就此开始。不管当初移民的动机如何,新移民们面临的生活困境都是一样的。我应该是幸运儿,凭着良好的英语底子在登陆后第二个月就找到了一份固定工作。如果是一个家庭带着孩子过来,语言能力过关还好,若夫妻二人语言都不好则会面临更大的生活困境。

2001年的中国还是拨号上网,很多人还不知QQ为何物,没有高铁、鸟巢和水立方,没有那么多触目惊心的贪腐与满街的小三和二奶,更没有让普通人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的高价房。所以于我而言,那时国内的舒适生活很令我怀念。而我在移民的头半年,几乎同时生活在两个状态中,白天上班,晚上回到住处便通过聊天室和MSN跟国内的朋友聊天,以解寂寞孤独。澳洲地广人稀,夜生活远没有国内丰富,年轻单身人士在这里肯定觉得寂寞。而我尽管工作稳定,但工作内容没多大挑战性,干久了不免觉得乏味,而职业上升通道很有限,除非你在同一行业熬上510年。

在异国他乡生活,语言再好,文化背景也不同,这是没办法改变的。如果是个注重精神生活层面的人,那么心里的失落感是在所难免的。文艺青年或文艺中年们内心都有种挥之不去的乡愁情愫,这其实无关乎某个地理位置,而是一种精神家园式的归属感。而这,即使在提倡多元文化的澳洲,这种归属感在英语为母语的澳洲文化社会中很难实现。

漫漫移民生活,最让人不能承受也许还有亲情的疏离。尽管现在通讯发达,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络的手段如视频聊天之类早已不是问题,但这代替不了日常生活的交融与情绪的沟通。特别是当面对年事已高白发苍苍的双亲,颇有种子欲养而不能,亲尚在而无法近的情怯之痛。

所以,第一代海外新移民们其实要遭受很多生活的磨砺和忍耐。几乎每个人心底里都有着自己坚持的梦想,为了更有安全感更有质量更自由的生活,最重要,为了下一代。

近七八年来,新移民的结构变化很大。以前是技术移民居多,后来投资移民越来越多,留学生移民也激增。抛开富豪权贵们的移民目的不说,不管是技术移民,投资移民,还是留学生移民,无不是看中澳洲的良好的社会福利,公平透明的政府运作机制,民主的政治制度和开放的多元文化环境。在这里新移民的下一代将不必承受在他们尚小年龄就将遭遇的种种压力。他们的童年及少年会有更多的欢乐,而及至他们长大成人,面向世界,他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实现梦想的可能性。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段话,深有同感,来自于西班牙《世界报》:中国的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的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的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

其实,何止是现在的高房价,又何止是现在的年轻人。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一直是偏重功利名禄的。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何尝不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小我们为了获得名利和财富而不停地追逐,打拼。但是,当我们长大成人接触到另一种的生活,我们好像打开了另一只眼。我们接触到了全然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而如果移民到另一个国度,也许我们能改变一种生活方式,改变我们固有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体验到不同的生活。即使第一代移民仍然要经历打拼与奋斗,他们仍然有机会或者已经实现曾经梦想的生活,给下一代创造更广阔的未来。

所以,当我看到周围的朋友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富足的生活而努力工作忍受异乡生活之苦时,我很理解和感动。新一代移民梦也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写下这些文字时,突然意识到今年是我移民澳洲10年。可能是这一两年日子过得波澜不惊,琐碎到几乎忘记。其实这10年中有5年回到国内度过,严格意义上来说,海外生活不到十年。但是,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回首来路,无限感慨。用这篇日志草草记下感受,算是对自己的纪念。



报纸版面


征 稿

海外华人写 写海外生活

印尼雅加达《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的华文报纸,与美国洛杉矶《国际日报》是一家。

“世界文化之窗”(B7版)面向海内外征集纯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纪实、小说、杂文、文学评论等。

作品除署名外,还要标注国别和城市名,作者自我介绍,近照(头像)。

由于国际日报稿费是印尼盾,且不高,希望投稿者放弃稿费。

作者限于印尼、中国、东盟国家之外的其他国家。

投稿请寄

755792341@qq.com


今日国际日报头版(局部)



《国际日报》APP



《国际日报》手机新闻网站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国际日报》手机电子版

报纸原版面呈现,具有放大阅读、浏览版面、按日期搜索、多种社交媒体转发等功能。

提示:点开二维码,长按二维码,再点“识别图中二维码”。

近期《国际日报》微信版 链接

巴厘岛阿贡火山昨晚又喷发 处于三级戒备

竞选海报不能写中文名?又有人找茬了

印尼东爪哇警方破获艺人网络卖淫集团

中国政府有意恢复锡江领事馆

印尼学生在台遭劳力剥削?台湾官方否认

印尼假新闻邪:中国集装箱运来已戳孔选票

印尼留台学生沦为劳工 国会要求政府彻查

中国向印尼巽他海啸灾区提供紧急援助款

佐科维穿纱笼发表新年寄语 一个词说了三遍

央视记者贾建京:2018印尼灾害大事记

印尼海啸入选新华社年度国际十大新闻

文学副刊:世界文化之窗 链接

“世界文化之窗”第129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28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27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26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25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24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23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22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21期

“世界文化之窗”第120期

《巴厘之窗》为印尼《国际日报》唯一官方新闻公众平台,《国际日报》是印尼最大华文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随《国际日报》在印尼落地发行。印尼《国际日报》与美国《国际日报》均由熊德龙博士创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