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开封面之三 | 李小青 | 世事纷繁 爱与思念恒久远——浅谈高甲戏《围头新娘》

李小青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6-08

2024年第4期 总第803期

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上,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排的现代戏《围头新娘》之“海上婚礼”选段精彩亮相,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群众一同观看了演出。该剧以两岸关系为创作核心,巧妙融入海峡两岸的丰富文化元素与独特的剧种特色,生动地勾勒出两岸在“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理念下融合发展的美好画卷。该剧自首演以来,经过一年半百余场的持续打磨与实践演出,体现了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2024年3月中旬,《围头新娘》在中央歌剧院倾情上演,为首都观众深情演绎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情至深的感人故事。


世事纷繁 爱与思念恒久远

——浅谈高甲戏《围头新娘》

现代戏《围头新娘》

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的原创大戏《围头新娘》(编剧陈欣欣,导演郭小男),可以说是一部题材具有唯一性的剧目:晋江围头村位于泉州湾里围头半岛的最南端,与大金门岛只有5.2海里的距离——根据史实,这里既曾是抗倭古地,也是民族英雄郑成功、施琅大将军当年收复台湾时的屯兵处,素以“英雄的围头”“美丽的围头”而闻名中外;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地理位置独特的村落,更成为见证60多年间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变化的生动缩影。

众所周知,1958年震惊中外的“八二三”炮战中,围头是主战场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穿过硝烟弥漫的战火和残垣瓦砾,在宏阔的历史背景下,这里也奏响着“两岸一家亲”的合鸣——《围头新娘》就是以高甲戏这种地方戏曲的艺术形式演绎的悲喜交集的时代传奇。全剧以多个时间节点:1958、1978、1979、1989、1992、1993的编年体方式来铺叙,不仅将金门与围头留在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如八二三、如《关于停止炮击的声明》)作为具体可感的社会背景贯穿全剧,更将两地关系的演化:从敌对到有所接触(如洪卫国在母亲的劝说下,安葬了胸牌上写着“十一师三团五连连长唐建华”的海上浮尸,金门与围头的渔民海上相遇在物资上的交通),从发生情感纠葛(包括亲情、爱情和友情)再到试探表达(唐建华的儿子唐越与洪卫国的女儿飞燕),从知恩图报(唐越执着在金门寻找飞燕的阿公)更到有了深度交往融合的可能性(唐母带着亲友团从金门辗转多地来围头提亲)做了生动的铺排。剧中,既透视出宏大历史事件,更有动人的个体情感交织其中,展现出当时“明不通暗通,官不通民通”的曲折委婉,将众望所归的趋势做了生动形象、不可阻挡的注释。

现代戏《围头新娘》

在高甲戏《围头新娘》中,人物形象有地域的淳朴又有诗意的象征。如奶奶乌英,每年到海边放风筝呼唤亲人的回归,劝儿子安葬海上浮尸唐建华,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她对儿子说:“国仔,你阿爸若在也会这样做。”20多年后,她的准孙女婿唐越终于找到洪水智老人所在的疗养院,只是拿到了老人的遗物,一张纸和发簪——纸上写满了“乌英”的名字,发簪是每年一支积攒起来的35支……当乌英满头的银发上插满发簪的时候,那是当年的善因结出的果实,更是对亲人深沉的思念开出的花朵。

飞燕与唐越飞跃5.2海里、历经十几年的恋情,使得围头成为海峡通婚第一村,当年的炮弹被百姓制成生活用品——菜刀,成了当地的特色商品,更有金门高粱酒,成为两地百姓表达情谊的伴手礼。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围头村与金门的通婚有娶有嫁,两地亲戚之间来来往往再也不必绕道而行。这是不折不扣的民心所向。

现代戏《围头新娘》

这部戏的舞台呈现上,可圈可点之处颇多,既张扬了高甲戏剧种的特点,也有对心理时空的发掘带来的华彩。既有以形写神、寓庄于谐的段落,如唐母带媒人来提亲,载歌载舞之中“从金门到台北、香港、厦门,厦门绕道而行,走了整整两天”,她喜气洋洋而又不无神秘地坚信:“这段好姻缘,也是妈祖娘娘的意思!”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年迈的乌英回忆往事时,乌黑的发上插着摇曳发簪的6个红衣少女的神来之妙,既是遥远往事的情境再现,更是剧中人爱与思念的浓度映照,这便是世事纷繁中的恒定、长久与遥远。

这是人间真谛,也是高甲戏《围头新娘》发出的呼唤与呈现于舞台上的魅力之一种。

(作者系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主任,《中国戏剧年鉴》主编)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卢巍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