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开封面之四 | 孔培培 | 从“前线”到“前沿”——高甲戏《围头新娘》的戏剧主旨与艺术突破

孔培培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6-08

2024年第4期 总第803期

2024年新年戏曲晚会上,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创排的现代戏《围头新娘》之“海上婚礼”选段精彩亮相,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群众一同观看了演出。该剧以两岸关系为创作核心,巧妙融入海峡两岸的丰富文化元素与独特的剧种特色,生动地勾勒出两岸在“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理念下融合发展的美好画卷。该剧自首演以来,经过一年半百余场的持续打磨与实践演出,体现了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2024年3月中旬,《围头新娘》在中央歌剧院倾情上演,为首都观众深情演绎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情至深的感人故事。


从“前线”到“前沿”

——高甲戏《围头新娘》的戏剧主旨与艺术突破

现代戏《围头新娘》

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金井镇围头半岛的围头村,是大陆距离台湾大金门岛最近的村落。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里自古就是“南北洋舟船往来必泊之地”,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1958年“八二三”炮战打破了这里的平静,将围头村带到了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面前,围头村也因此被称为“海峡炮战第一村”。高甲戏《围头新娘》的故事就是从60多年前的这场战争讲起。

 


一、回家:两岸三代人的共同期盼  


 

突如其来的炮战将生活在围头村的乌英和在金门经商的丈夫分割两地,生死未卜,音信杳无。乌英不顾生命安危,在前线战场放飞手中的风筝,希望对岸的丈夫能够平安回家。而她冒着风险与儿子一起掩埋的一具从对岸漂来的军官尸首,却埋下了几十年后孙女与军官儿子之间的一段姻缘。之后,两岸消息陷入隔绝,在乌英漫长而执着的等待中,孙女洪飞燕慢慢长大了。为了帮助奶奶寻回阿公的消息,16岁的飞燕决定跟随父亲出海,机缘巧合地认识了在海上作业的金门小伙唐越,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出了爱情的火花。接下来的10年里,乌英一个人的等待变成祖孙三代人的共同等待:等待对面的爱人与亲人穿过海峡的阻隔,回到自己身边。最后,飞燕等来了自己的心上人,唐越找到了爱情的同时也找到了父亲的安息地,唯有乌英,等来的却是丈夫客死他乡的消息。

人们常说“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山”,对应在戏剧创作的手法中,便是以家事写国事,以个人写时代,以小事见大爱。《围头新娘》的故事中包含了3个重要的时间与剧情节点:1958年两岸开始炮战,围头村一夜之间成为战争的前线,乌英一家随之陷入了长久的分离;1979年大陆发布《关于停止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炮击的声明》,20年战火结束,飞燕与唐越开启了他们的爱情长跑;1992年围头村被福建省政府确定为海上民间对台小额贸易试点,允许台湾、金门渔船停靠码头进行交易,飞燕与唐越的跨海之爱终得圆满。从炮战“前线”到经贸“前沿”,从半生等待到围头新娘,在围头村的沧海巨变中,乌英和孙女飞燕的情感与命运走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围头新娘》写的是平常人家的婚丧嫁娶,却写出了30多年间大陆与台湾不平常的变化,写出了两岸人民难以割舍的血脉情缘和同盼亲人回家的戏剧主旨。

 


二、风筝:独特深刻的寓意与悲欣交集的情感  


 

《围头新娘》中有一个重要的符号化戏剧线索——风筝,贯穿首尾。全剧以乌英放飞等待丈夫的风筝开场,以满天飞扬的风筝结尾。这里,风筝象征无处安放的等待,寄托着漂洋过海的思念,承载着两岸民心一线牵的寓意。就像乌英在剧中所唱的:“我的亲人在海那面,风筝啊风筝,请捎去我的呼唤我的挂牵。”风筝的设计源自编剧陈欣欣在“八二三”炮战纪念馆里看到的一张照片:两三个女青年在朝金门放风筝,风筝上写着“我的亲人盼你早回家”。不是响亮的政治口号,更不是劝降的煽动语言,只是一句充满温度的呼唤,像是妈妈的呼唤、妻子的呼唤、儿女的呼唤、祖国的呼唤。于是,《围头新娘》中两岸三代的时间跨度以及悲欣交集的情感状态,都在飞扬的风筝里得到酝酿与表达。

现代戏《围头新娘》

与风筝具有同样象征意义的还有乌英的发簪。年轻时的乌英容貌美丽,丈夫为她亲手插上的发簪见证了两人生活的甜蜜。丈夫去世时留下的35支闪闪发亮的发簪,“把乌英纵横交错着皱纹的老脸映照得光彩夺目”,同乌英一样,丈夫也在无尽的思念与坚守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于是,乌英与丈夫的情感构成全剧一条潜在但坚实的感情线,隐去丈夫形象的处理方法,又为这条感情线增添了朦胧的悲情色彩。飞燕与唐越的爱情则是全剧外化的一条感情线,飞燕热情果敢,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唐越开朗聪慧,对飞燕一往情深。用对讲机谈情说爱以及举办海上婚礼的桥段设计,让这段感情具有了轰轰烈烈、喜气洋洋的氛围。于是,一明一暗、一悲一喜两条感情线交织铺衬,使得整部作品情感层次丰富,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在悲欣交集的情感线索之外,剧作又做了进一步的意义生发。有着“战地小老虎”称誉的洪卫国第一个将自己女儿嫁到金门做“围头新娘”,原本敌我对立的仇人冤家,成了千里姻缘的亲家;村支书周永平虽然对飞燕心生爱慕,但他理智豁达,亲手将飞燕送到幸福的彼岸。一系列反转性的戏剧安排,充分说明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无论政治风云变幻,两地人民内心的那份善良、对爱的执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改变。也正因如此,剧中风筝的寓意和回家的主题才更加富有力量。

 


三、视听:高甲戏舞台艺术的新突破  


 

面对《围头新娘》这样一个充满闽南地域风情和独特历史背景的戏剧题材,带给主创团队的压力不言而喻。郭小男导演在谈到执导这部作品的感受时说:往后一步怕“不够”,往前一步怕“不对”。这也意味着,在大陆与台湾两岸关系的语境中完成艺术创作,对情节和情感的处理都需要格外审慎。为了彰显围头村独特的地理风貌,导演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用LED动态呈现不同情景和情绪状态下大海的波涛变化,为观众带来新颖视觉感受的同时,对剧情推进和人物抒情也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对闽南民俗风情的表现上,导演一方面针对演员的服饰、动作、方言做了通盘细致的处理,又借助金门菜刀、金门高粱酒这些享有盛名的地方特产以及海上婚礼欢快热闹的民俗表演,最大限度地展示闽南文化的风土人情。在对高甲戏剧种特色的挖掘与运用上,通过塑造媒婆的喜剧群像,将高甲戏擅长的喜剧性表演传统呈现到舞台之上,增加了整个舞台的灵动性与观赏性。上述艺术处理手法,不仅为《围头新娘》赋予了鲜明的剧目特色,并且为高甲戏的剧种发展和泉州高甲戏传承中心的创作方向都带来了新的艺术突破。

现代戏《围头新娘》

《围头新娘》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剧中乌英虽然不是第一女主角,但她贯穿整个剧情,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人物。这样一个缺少强烈戏剧冲突只是苦等苦盼的人物,留给演员的空间非常有限。乌英的扮演者陈娟娟是为数不多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高甲戏演员,在对乌英的塑造中展现出良好的角色把握和表现能力,将表面糊涂、实则清醒,外表坚强、内心柔弱的一位女性形象塑造得准确感人。洪飞燕的扮演者陈情瑜,得陈娟娟多年悉心培养,她嗓音甜美,表演颇具爆发力,成为高甲戏旦角的后起之秀。此外,唐越的扮演者叶建国、洪卫国的扮演者黄光荣、周永平的扮演者郑添龙等演员都展现了良好的人物塑造能力。《围头新娘》这部以多人叙事为特点的作品让观众看到了泉州高甲戏传承中心人才传承有序的欣欣局面。

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主任周杰俊说,作品具有“旧中见新,新中见根”的文化品格与艺术价值。《围头新娘》独特典型的戏剧主旨和守正创新的艺术表现,无疑将成为高甲戏当代发展历程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卢巍

设计制作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