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以冲突严重升级: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有多远?(上篇:一战二战的惊人相似)

倪刃 黑噪音
2024-08-25
10月8日,以色列向控制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正式宣战。黎巴嫩真主党8日向两国接壤争议地区的以军阵地发射了火箭弹和炮弹,以军用炮击回击。哈马斯宣称,伊朗直接支持了哈马斯近日针对以色列的军事行动

随着黎巴嫩和伊朗的介入,巴以冲突开始有朝着中东全面战争升级的迹象,而历次中东战争事实上都有着世界大国的角力作为背景。现在俄乌战场胶着不下,土耳其野心勃勃,东亚也阴云密布,在这种国际局势下,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那些促成大战爆发的因素,也让人不得不发问:我们距离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有多远?
“历史不会重演,但总会惊人的相似。”
虽然两次大战发生的时期和特点都各有不同,但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却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本文上篇就是将一战、二战的相似因素进行分析,下篇将展开阐述当下哪些地区有可能成为引发“三战”的爆点。

相似之处一:帝国主义和领土扩张

一战和二战的相似之处,首先是大国领土扩张的强烈欲望。

历史学家塔奇曼在其荣获普利策奖的著作《八月炮火》中强调了欧洲列强(尤其是德国)的扩张主义野心如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战之前的德国,整个国家都陷入一种狂热的气氛:德国人认为自己的国家理应在国际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其本质原因就是德国发达较晚,没有获得足够的地位认同,于是领土扩张顺势成了实现这一思潮的直接诉求。

《八月炮火》中有这样一段:希腊人认为性格决定命运。破坏比利时中立的这个决定,孕育着自我毁灭的种子;而作出这一决定,则是百年来的德国哲学造成的。这个决定,言出施利芬之口,但事出费希特(Fichte)之手,他认为德国人是苍天选来在宇宙史上居于最高地位的骄子;也是事出黑格尔之手,他认为他们是领导世界走向德国文明势必普及的光辉前程的使者;也是事出尼采之手,他告诉他们超人不受制于常人;也是事出特赖奇克之手,他将扩大权力作为国家最高道义责任;还事出整个德国人民之手,他们把自己的世俗君主称为“至尊”。

对于二战,历史学家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中认为,领土扩张主义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因素。希特勒侵略性的扩张主义政策,例如吞并奥地利和占领捷克斯洛伐克,清楚地表明了他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野心。这些行动加剧了紧张局势,最终导致战争爆发。

相似之处二:民族主义和种族冲突

我认为,民众集体情绪的推动在历史和战争进程中可能被低估了。尽管许多人认为推动战争的领导人才是罪魁,但我觉得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潮在引发战争的诸多因素中才是那个真正的引信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另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是民族主义和种族冲突愈演愈烈。民族主义虽然有正面的影响,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坏的民族主义可以简单总结为这样的大众思潮:国民普遍相信自己国家相比其他国家具有某种优越性;另外也过度专注于民族自身的特征,从而导致强烈的排外情绪。

历史学家克拉克在《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一书中指出,民族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认同的诉求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种族关系紧张、大塞尔维亚主义泛滥的巴尔干地区,塞尔维亚成为一战的导火索。在一战前的德国,极端民族主义也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加剧,舆论强调德意志民族的“伟大特质”,过度强调德国人的优秀与德国文化的优越性,从而逐渐倒向沙文主义与军国主义。

在二战中,民族主义浪潮如何促成了最终的大战更是众所周知。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民族主义热情,都在二战前夕愈演愈烈。希特勒的扩张主义政策不是他个人的意志,而是由席卷德国的极端民族主义大潮推动的。在意大利,墨索里尼政权的目标是复兴古罗马的辉煌,也得到了国内中产阶级、地主、工业资本家的认同。民族主义势必意味着该国有很大风险与他国发生冲突,因为民族主义的诉求一般都与领土扩张、民族怨恨有着紧密的联系,民族主义一般不可能在国家内部自己消化,而是注定朝外的。

相似之处三:联盟体系与纠葛

一战和二战都存在对立的国家联盟体系和大国角力,导致局部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反讽的是,这些国家联盟原本都是为了阻止战争,但最终却都大大推动了战争的烈度,反而成为战争的主体
就让我们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索斐迪南大公遇刺事件,究竟是如何逐渐升级成为世界大战的。

1914 年 6 月 28 日,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刺杀,虽然刺杀本身是由一小群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但欧洲两大对立同盟体系: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最后都一步步被这种联盟关系拖入了战争。斐迪南大公遇刺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该通牒包含几项严厉要求,实际上会损害塞尔维亚的主权,于是塞尔维亚寻求盟友俄国的支持。俄国则对支持塞尔维亚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既有盟约关系也希望保持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奥匈帝国的盟友德国继而宣称无条件支持奥匈帝国处理塞尔维亚问题,得到支持的奥匈帝国一下子更有了底气,于 1914 年 7 月 28 日对塞尔维亚宣战。俄罗斯则根据盟约调动军队支持塞尔维亚,向奥匈帝国宣战。此后、德国、法国、英国也分别根据盟约站队,卷入这场冲突,一战正式爆发。

至此,斐迪南大公遇刺这一局部事件变成了全球冲突,这种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同样,在二战中,国家联盟体系再次成为战事升级的原因之一。《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纳粹德国与苏联于 1939 年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通过一个秘密协议,划分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于是为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开了绿灯,从而让它不必担心苏联的干预。1939 年 9 月 1 日,即该条约签署一周后,德国入侵波兰。如果没有《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可能会反对或阻止德国对波兰的侵略。

这个条约也分裂了英法和苏联正在尝试建立的反德联盟,它们原本希望形成东西统一战线来对抗纳粹的威胁,但在这个条约之后,德国受到两线夹击的风险被希特勒成功化解了。

结论

从一战和二战中我们看到,大国领土扩张的冲动、民族主义的推波助澜、国际政治联盟体系的牵扯,都促成了这两次残酷战争从局部到整体的多米诺骨牌式爆发。这种相似性令人震惊,同时显得有些黑色幽默。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不会吸取任何教训。”黑格尔这样说道。刚从一战中走出来的西方大国,不仅没有吸取教训,反而激起了新的一波促成世界大战的浪潮,以至于这种浪潮在二战中甚至波及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我们现在距离两次大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约有一百年,这种教训还能被吸取吗?请继续关注本文下篇。

怎么又打起来了?!巴以冲突编年史(极简版)

历史深处的忧虑:中国经济的30年成功与当下抉择(下)

走出当下经济困境,需要借鉴隔壁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吗?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寒冬

觉得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点赞,转发,“在看”支持一下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黑噪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