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怎么说,别人才爱听(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正文



 Foreword


在联合国讲坛发表意见,很重要的一条——讲话一定要让人觉得有道理、有依据、站得住脚。在国际会议上,如果你讲了半天,人家听了摇头,就很不成功。你一开口就能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住,讲话逻辑缜密,道理站得住,讲完后大家为你鼓掌,议论起来多数都赞同,这个讲话才算成功。

另外,在会议上发言的人要注意会场的情绪,英文叫read the audience,要留意听众的兴奋点、关注点。如果你的讲话不能与现场人们的思绪交融、激不起反应,即使有道理、有依据、站得住脚,仍可能得不到预期效果。

再有就是要有一些文采,有一点机智幽默,有一点个性和特色,有一点味道。

我记得乔冠华有一次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批评美苏倡导的裁军是画饼充饥。画饼充饥这个典故在联合国大会上用,可能还是第一次。

当时的联大主席是卢森堡后来的首相加斯东·托恩,那天上午会议到下午1点多才结束。联合国大会上午的会议一般应当在1点前结束。主持会议的托恩就说:“1点多了,大家肚子都饿了。正像乔冠华部长所说的那样,画的饼不能充饥,我们该吃饭去了。”

这番话引来会场上一片赞同的笑声。这说明乔冠华的话能马上被人记住、使用,不但传达了中国的观点,还显示了中国人的幽默。

幽默的力量

中国老百姓是很有幽默感的。但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有幽默感,在公众场合发言却有些严肃,除去紧张的因素,这可能也跟文化和平时对此重视不够有关。这一点我们要向外国先进文化学习。当然,在发言中加入幽默的元素,一定要看场合,要做到恰如其分,也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

我在美国工作期间,参加过许多报告会。美国人讲话很善于运用幽默的力量。有一次,主持人首先向大家介绍报告人,说他如何有才华、取得了哪些成就,使得很多人为他倾倒。报告人走上讲台后,对主持人说:“你刚才这番话讲得太好了,我希望你对我老婆去讲一讲。”全场哄堂大笑。

美国人跟中国人一样,夫妻之间经常小吵,老婆总是说丈夫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个开场白没有落入俗套,很幽默。

邓小平有一次会见美国国会代表团。代表团包括不少国会重量级人物。小平同他们一一握手,看到他们不少人块头都很大。坐下来之后,小平的第一句话是:“你们这些人都很有分量!”一语双关,全场顿时活跃起来。

戴高乐将军是法国现代史上一位伟人,他也是一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你到法国去,可能经常听到人们引述戴高乐的一段话。他说:“法国是一个很难管理的国家。一年有多少天,法国就有多少种奶酪。”

这种话可能中国人听起来不太懂,但法国人很喜欢。法兰西民族富有创造性,法国人天天吃饭离不开奶酪。他们说吃饭没有奶酪,就像一天没有太阳。奶酪多种多样,反映了法兰西民族的特性,不喜欢千篇一律,而喜欢多样性。当然这样一个民族,纪律性就差一点,所以戴高乐的话非常贴切。

幽默有多种形式,自贬是其中一种。

我有一次参加一个研讨会,先吃午饭,然后开会,我是午饭之后第三个发言人。我看吃完饭之后,人们精神不好,有人在打瞌睡。轮到我发言时,我是这样开头的:













我们刚刚吃了一顿很好的午餐。你们要我讲话,我得告诉大家,这个时候可不是我精神最好的时候。中国人有个习惯,吃完午饭要睡个午觉。我睡午觉时间不长,给我10分钟、15分钟就够了。今天睡不成了!但是前边两位发言的人精神很好,我得尽量向他们两个学习。如果讲不好,请大家包涵了。













这番话使全场活跃起来,带来一些笑声,达到了我想把大家的精神头提起来的目的。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7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8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9

外交生涯的起步

第一次做翻译 

10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11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2

当人生低谷来临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13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14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15

一切从头学起 

16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17

“场外外交”

18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19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20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21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22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上)

23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下)

24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上)

25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下)

26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27

申博“拉票”战(上)

28

申博“拉票”战(下)

29

 怎样当大使(上)

30

 怎样当大使(中)

31

 怎样当大使(下)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32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33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34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35

弱国心态有危害

36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37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38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39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40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41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42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合”

43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44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45

发怒要小心

46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47

吵架也要有新意

48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49

从“一窍不通”开始

50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51

别让讲话变成“耳旁风”

吃好喝好,不一定好好报道

52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53

“大记者”与“小记者”

“好问题”与“刁问题”

“爱”与“恨”

54

借他们的台,唱我们的戏

55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让外国人听懂“中国话”

第八章  公众演说是一门学问

56

我的第一次演讲

念稿与不念稿,哪个更好

57

准备到最后一分钟

“八股调”要不得

58

开头出彩是成功的一半

59

有新意,更有说服力

60

有深度,才能打动人?

要精炼,思维需要训练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怎么说,别人才爱听(上)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