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汪育殊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

汪育殊

安徽省徽京剧院 (徽剧研究院副院长)

安徽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

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

暑往寒来,中国戏剧梅花奖已经走过了40个春秋,它是每个戏剧人心中的艺术梦想,见证了无数戏剧人为之奋斗的历程。“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也不断激励着我们青年演员坚韧不拔、敢于拼搏、奋勇向前、迎难而上,这种梅花傲雪斗寒的精神使中国的戏剧事业人才辈出、蓬勃发展,是我们在艺术上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和源泉。

戏校学艺

记得小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踏上了从艺道路。1972年,我出生在黄山黟县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都不是梨园子弟,只是他们对文艺特别喜爱,经常在家又唱又跳,耳濡目染,我也喜欢唱歌。恰逢1982年安徽省徽剧团急需培养后继人才,要招一批学员送省艺校培养,我的舅舅、舅妈当时是徽剧团演员,父母和舅舅商量后就给我报考了,希望把他们的艺术之梦寄托在我身上。父母的决定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考上了安徽省艺术学校徽剧班,开始了学艺生涯。那时对于9岁的我来说,既不懂什么是戏曲,更不知徽剧为何物,只知道要离开爸妈、离开家了……

汪育殊1982年进入艺校


5年的艺校学习,使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成长为一名对艺术有追求的少年。毕业后,我分配到安徽省徽剧团工作,那一年我14岁。进团后因为我还很矮小,声音还在倒仓期,所以一直没有适合我的戏演,都在跑龙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看到老师们在舞台上精彩表演和观众热情的掌声,心中既有崇拜,同时也种下了梦想的种子。记得学校有位老师曾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角的演员不是好演员”。这句话不断地激励着我,但我深知说时容易做时难,要想真正实现目标还得靠自己不断努力才行。

初次获奖

徽剧《三档》


1993年,团里要培养青年演员,选几折戏参加全省小戏折子戏调演,我很想参加,又不知选什么戏。踌躇之际,我的舅妈汪静仙老师(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徽剧团的第一批学员,现在是国家非遗传承人)发现我大小嗓都不错,也有一些基本功,就帮我选了《白蛇传》许仙这一角色,给我排了一出《断桥》。这折戏虽然是以旦角为主,但小生的戏份很重,不仅有很多唱腔,还有很多高难度的技巧,对我的考验还是蛮大的。舅妈不断地跟我说戏,教我如何塑造人物,如何提高演唱技巧,怎样注意表演节奏,在她的悉心指导下,我获得了比赛的二等奖。对于初次参赛的我来说,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心中是一边充满了喜悦,一边给自己定下了更大的目标,我要超越自我,争取早日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接下来,练功房成了每天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我喜欢那个环境,那里有我的快乐,有我的汗水,有我的追求,有我的梦想。通过不断努力,1997年我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戏剧节的优秀配角奖,1999年获得全省折子戏调演一等奖,2000年获得全省第六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2003年获得全国首届戏曲演唱大赛“红梅杯”的最高奖项“红梅大奖”,接连的获奖既是艺术的肯定,也是付出的回报。我对徽剧艺术更加痴迷,我享受演出时观众的掌声,享受红氍毹上的每一份快乐,我想让更多的人喜欢徽剧,喜欢我塑造的每一个角色,我执着地追寻着心中的徽剧梦。

《惊魂记》圆梦梅花

李龙斌先生(右)为汪育殊指导《惊魂记》


2012年初,我的老师——原徽京剧院副院长、梅花奖获得者、徽剧当代领军人李龙斌先生,为了探索徽剧在当下更好的传承发展,守正创新,经过专家、领导多次论证座谈,准备排演一出由莎士比亚名著《麦克白》改编而成的徽剧《惊魂记》,经过领导再三考虑,决定由我来担任主演。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因为在当时徽剧的创作面临着种种困难,首先创排资金就是最大的问题,其次这个题材到底是否适合徽剧创作,演员能否胜任角色,这些都是未知数。《惊魂记》的创作过程非常艰辛,但很幸运地得到了中国戏剧界的专家季国平先生,以及龚和德先生、王安奎先生、康式昭先生等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才使得此剧顺利问世。徽剧《惊魂记》从排到演历时近一年,刚开始拿到这个剧本,我始终找不准角色的感觉,莎翁笔下的麦克白是曾经立过赫赫战功的英雄人物,因经不住权力的诱惑,在夫人的怂恿下一步步走向罪恶,但尚未泯灭的良知却使他无时无刻不受到内心的谴责和挞伐,使他精神备受折磨,最终落得覆灭的下场。这样一个悲剧式英雄的故事,该如何与我们中国的戏曲艺术相结合成了我每天揣摩的重点。在我的恩师导演徐勤纳先生的潜心指导下,我一遍一遍的尝试,慢慢地找到了人物的特点,在塑造人物时采用了文戏武唱的方式,把人物内心世界用外化的表演形式演绎出来,并借用变脸、耍翎子、转台上的高台扑虎、高台的滑僵尸等技艺,突出人物内心的矛盾纠结和冲突,在整场表演中,基本处于边做边唱的状态,刚开始排的时候,体力成了我最大的问题,我经常会因为体力问题控制不好自己的嗓子,琴师汤老师为了解决我的问题,每天练唱腔时要求我爬6趟6楼,然后不休息接着马上唱快板,常常唱得我上气不接下气,汤老师毫不留情地说,再爬、再唱。为了解决眼神不够细腻问题,导演让我每天对着镜子转眼珠子,转得每天直淌眼泪,看什么都是模糊的。技导管老师每天有空就陪我耍剑、练体能。几个月练下来,在多位老师的帮助下,我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虽然每天练功练唱很累很辛苦,但是每次演出后听到观众热烈的掌声让我觉得付出再多的汗水都是值得的。通过我们全剧组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徽剧《惊魂记》在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上获得了优秀剧目奖,我个人获得优秀表演奖。

徽剧《惊魂记》


2016年,《惊魂记》参加了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有一件事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一位法国导演和一位克罗地亚编剧看过演出后,非常兴奋地跑到后台找我,想了解此剧的创作过程,他们说对莎翁的“麦克白”非常熟悉,欧洲有舞剧、话剧、歌剧、音乐剧等艺术演绎,但都是单一的表演艺术种类,唯独“中国的戏曲”表演手段太丰富了,有吟唱、舞蹈、表演、技巧等方式来表现,还有精美的中国脸谱服饰,太精彩了。他们的喜爱和肯定,充分地说明了艺术无国界。而能够带着中国徽剧艺术走出国门,担当中外文化交流使者,让世界通过我们的演出了解中国文化,我感到无比自豪与自信。

徽剧《惊魂记》


2017年5月22日晚,广州大剧院格外璀璨,15朵梅花绽放羊城,徽剧《惊魂记》使我成功荣登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圆了我心中期盼多年的“梅花梦”。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思绪万千,自己的艺术成长历程就像胶片一样不断在脑海中闪回。“梅花奖”,对于戏剧舞台上的每一位演员来说,都是艺术道路上所追求的美丽梦想。“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位演员都为这样一份美好而又艰辛的梦想,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但我想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整个过程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珍藏和回忆。虽然得偿所愿,但这并不是我们在艺术上的终极目标,而是我们在艺术道路上又一个崭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应该以更高的艺术水准要求自己,做好人、演好戏,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回馈广大观众。

梅花伴我艺路前行

作为一名梅花奖演员,我时刻提醒自己对艺术的要求要更高、更严谨,要对得起“梅花奖”这份荣誉。近几年,我又先后排演了《徽班》《包公打舅》《刘铭传》等几部大戏,在艺术创作上不敢有丝毫懈怠。在创作之余,我也始终关注和关心剧院青年演员的成长,因为“梅花奖”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份担当与责任,我更想把这份执着追梦的精神传递下去,希望有更多有着同样梦想的青年演员早日接过徽剧艺术传承的接力棒,让徽剧这门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徽剧《徽班》


回顾自己的从艺之路,我感恩每一位指导过我的老师,感念每一位帮助过我的同事,感激每一位关心支持我的戏迷朋友们,是你们成就了今天的我,是你们让我继续保持初心,是你们使我继续追梦。感谢中国戏剧梅花奖给了我这份荣誉,我将一如既往坚守“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梅花精神”,用心、用情、用功创作,争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终生!

徽剧《刘铭传》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卢巍

设计制作 孙竹 尹明钰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