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柳 萍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柳 萍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一级巡视员

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

收到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的信息,我从案牍之中抽出神来,就像一个沉浸在美梦中的小姑娘突然想起了母亲的生日,既高兴又歉疚,既幸福又惶恐,好在我这一路都有“梅花奖”的引领和陪伴,一直都有大家的帮助和包容。藏不住的笑意,管不住的思绪,回首来路的艰辛,不禁感慨逝者如斯,放眼窗外的风景,却早已是天高云淡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花儿声声》

我出生在宁夏固原,电视剧《山海情》的故事就发生在那里。彼时的固原虽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但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沉默的萧关古道,讲述着千年丝路的风风雨雨;巍峨的六盘山上,见证了红旗漫卷的伟大征程;粗犷的秦腔嘶吼,演绎着古往今来的爱恨情仇。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首个“文学之乡”,这里很多老百姓就是跟着演员学唱戏,照着角色学做人。

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喜欢文艺,小学是班里的文艺骨干,从事文艺工作也是我很早就立下的志愿。那时大人们常讲,好好读书考大学,是咱们固原娃娃唯一的出路。记得当年固原地区秦腔剧团到我的家乡隆德县招生,我背着父母参加了考试。我父亲时任隆德县县长,县长的女儿学唱戏,一度成了县城里的大新闻。我母亲是学医的,她的愿望是让我学医,经常对我说“不管社会怎么变,不看戏可以、不看病不行”。但我一门心思就想搞文艺,招生考试的时候我唱的“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最后那句“放光辉”怎么也唱不上去了,但是依然被录取了。我母亲找到了招生的老师,说“我孩子不去了”,我又找到老师坚决要求去……就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我终于征得了母亲勉强的同意,她对我说:“你自己选择的路,将来不要后悔。”

那年我不到11岁,父亲和我长谈了一次,他说:“唱戏很辛苦,你要考虑清楚,这一步踏出去了,再想回头可就不容易了。”我知道父亲对我唱戏不排斥,但更希望我能好好念书,将来能考个大学。可我就是铁了心要去学戏,并且天真地认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我都会坚持走下去。县城一共考上了7个人,年龄都比我大,在车站和家人告别的时候,他们都哭了,只有我是笑着离开的。直到大巴车开到六盘山上的时候,想起父母的语重心长和难以捉摸的未来,我哭了。到学校后,才知道唱戏有多苦,练功有多累,深切体会到了何谓艰辛。戏曲艺术的每一个声腔、每一句念白、每一个身段、每一段开打,都是演员用心血和历练凝聚而成。固原冬天寒冷,在零下十几度的环境中练功,手上全是冻疮皲裂。在解放四肢的初期,练完腿功,痛到走路都很艰难,有时候躺在床上休息双腿还在不停抽搐发抖。也不是没想过放弃,但对父母的保证让我不敢懈怠,就这样在不断的自我激励中,懵懵懂懂地踏上了这条“秦腔路”。


《花儿声声》


16岁我已经是固原秦腔剧团的一名演员,无意间知道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个奖项应该是一个戏曲演员的最高追求,对于我可能是此生无法触及的一份荣誉,也从那天起,我的人生有了榜样的目标。我暗下决心,以更加刻苦的训练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梅花会不会开还不敢想,但剔骨之苦确是必经之路。1991年,我被调入银川市秦腔剧团工作。2000年,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在西安举办,剧团对参加本次艺术节高度重视,选最好的演员、排最好的戏,全团上下拧成一股绳、憋着一口气,力争打响剧团品牌。参演剧目是秦腔《狸猫换太子》,我演刘妃,这是一部上下两本的连台戏,在演出中一举荣获19项大奖,结果出乎预料却也在情理之中,极大鼓舞了剧团的信心。意外之喜是,有评委老师看了我的表演,鼓励我们申报“梅花奖”,我从没想过“梅花奖”有一天也会离我这么近。在剧团的安排下,我排了《武松杀嫂》《月下来迟》《打神告庙》三个折子戏,申报了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那年5月,中国剧协西部行活动,李默然主席亲自带专家审看我的申梅折子戏专场。2002年,我如愿获得了“梅花奖”殊荣,也为宁夏实现了“梅花奖”零的突破。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狗儿爷涅槃》

获得“梅花奖”让我的人生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参加完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晚会返回宁夏后,媒体的宣传力度之大超出我的想象,同志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一夜之间我的名字家喻户晓,成了宁夏的名人。此后不久,我被选为银川市秦腔剧团团长。最开始,无论是荣誉加身,还是角色转变,我都把它视为对自己努力的回馈。但没过多久,当剧团发展的一件件工作摆在面前的时候,这种喜悦就被突然而至的压力代替。

我自认为还算是个好演员,舞台就是我的全部。每每望着那个洁白如雪的“梅花奖”奖盘,心里其实并不踏实,脑海里不断回想起,当年在电视里看到首届“梅花奖”颁奖时的震撼与激动。我在心里不断地问自己,有没有达到“梅花奖”演员的标准?有没有在台上的某一个时刻,我还不够,还可以更好?“梅花奖”成了无形中的一把尺子,让我时时刻刻丈量自己……再上台时,我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细致,从一个头饰到一双鞋袜,从每个动作到每段唱词,都不敢辜负观众对“梅花奖”演员的期待。但无论怎样,舞台终究是我熟悉的地方,可这抓剧团、带队伍,真是让我犯了难。我把困惑向上级领导汇报,希望还能在舞台上精进,但领导的坚定支持让我深受感动,态度也有所转变,我这朵“梅花”可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难道不应该为大家做点什么吗?就把带好剧团,当成自己艺术生涯的又一个“梅花奖”好了。

剧团要发展就得有好戏,有好戏就需要好演员,因此,我把培养人才、锻炼队伍作为抓院团发展的首要任务。为了团里演员职称评定,我把人社局的门槛都快踩坏了,上到局长下到门卫,没人不认识我这个戏里戏外的“拼命三娘”。演出是院团发展的核心,也是提升演员待遇的根本,为了拓展业务,我几乎跑遍了银川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区县乡镇,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为院团争取更多的演出。慢慢的,团里的局面打开了,有一阵子,我感谢自己是“梅花奖”演员,走到哪里都能得到大家的支持,也能为院团的发展争取更大的利益。我深深体会到,“梅花奖”虽然是我个人的荣誉,但它并不只是属于我自己,它能带动一个院团的发展,能带动一项事业的发展,更会成为撬动我人生和事业的杠杆。“梅花奖”是一个演员的最高境界,但它根本不是终点,是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你必须奋力奔跑,必须精益求精,必须担当起你作为“梅花奖”演员的使命和责任。

《狗儿爷涅槃》

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剧团发展的根基。解决了吃饭问题,发展的问题变得愈发迫在眉睫。银川秦腔剧院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创作品,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我们启动了秦腔《庄妃和多尔衮》的创排计划。当时剧团账上仅有两万块钱,排练场也是我们借用石膏板,在两间旧房子中间的空地中搭起来的,零下十几度,没有暖气,除了能遮点风、挡点雪,和在室外工作没有太大区别。演职人员外边穿的军大衣,里面套着毛衣和棉衣,戴着厚厚的手套。主创老师来自全国各地,没有感受过宁夏的冬天,裹得里三层外三层。也许是受到主创老师们敬业精神的感染,又或许是对剧团第一次创作剧目的新鲜感,总之那个冬天的记忆里除了寒冷,还有热火朝天的劲头和如粮食丰收般的充实。2008年,《庄妃与多尔衮》参加了在兰州举办的第四届秦腔艺术节,很多人通过这个戏重新认识了宁夏秦腔。我们又以这部戏参加了文化部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这也是银川秦腔剧团第一次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性演出,每个人都很激动,在车上一路没有休息,那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开心让我觉得之前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后来人生的很多个时刻,我都会想起在父亲的面前说的那句话——我选的路,我不后悔!是的,为了秦腔,我不后悔;为了院团,我不后悔;为了团队的发展,再苦再难,我也不后悔。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

《王贵与李香香》

文律运周,日新其业。行走在艺术的道路上不仅要苦心磨砺、反复钻研,还要不断探索、自我突破。《庄妃与多尔衮》让我尝到了原创作品的甜头,也让宁夏秦腔获得了一些声誉。2011年5月,遵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精神,宁夏秦腔剧团和银川市秦腔剧团实施了同城化转企改制,组建了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有限公司,由我担任公司总经理。有了前面的历练,这次再没有不安与忐忑,反而觉得实力更强了、舞台更大了,带队伍、抓创作的底气更足了。

我们以党的扶贫工程为主题,以西海固易地扶贫搬迁的故事为背景,邀请张曼君导演团队,创排了大型秦腔现代戏《花儿声声》。我在剧中饰演杏花奶奶,这个角色要从怀春少女演到白发老妪,要从传统戏曲唱到民间小调,角色饰演难度极大。能不能把角色演“活”,在舞台上完美呈现杏花奶奶从18岁到80岁的神形变化是成败的关键,也是摆在我面前的又一个挑战。我心里的那股子劲儿又上来了,演不好是不行的,不达目标绝不放弃。排练过程中,张曼君导演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我这个有几十年的舞台经验的老演员都有些吃不消,为了让导演们放心、让演员们有信心,排练期间我带头练功,有病也不敢请假,仅仅一个月就瘦了21斤。千锤百炼始成金。《花儿声声》公演后,专家眼前一亮、观众为之倾倒,该剧先后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 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剧目”榜首。

我还记得首演那天,遇上北京七月最大的一场雨,专家老师们的飞机延误了很久,好在赶上了最后一班从首都机场起飞的航班,飞抵银川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风尘仆仆走进剧院观看《花儿声声》首演。演出结束,专家老师对我说,能看到这部戏,比吃什么山珍海味都过瘾,值了!当时我非常感动,感动于老师们的敬业,也感动于辛苦付出得到了认可。其实,我不太知道这部戏中,自己在舞台上的表现究竟如何?每次演完,心里总是有不满意的地方。在正式录像后,我终于也有机会看看自己的表现。说实话,第一次看完我有些不太相信自己的眼睛,我看到了在张曼君导演的指挥和训练下自己表演上的进步。2013年5月,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我凭借现代戏《花儿声声》荣膺第26届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也自此开始了“秦腔现代戏三部曲”的创作历程,《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王贵与李香香》屡获国家大奖。其中,2019年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荣获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奖,被新华社在文章里称为“创新作品类型的突破之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贵与李香香》

  

“梅花奖”对我来说,每一次都是新的开始,都充满着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与挑战。转入行政管理工作之后,视野逐渐由以舞台中心拓展到全区文艺创作工作中,工作思路也由原来熟悉的秦腔发展到各个艺术门类,工作方法也从单一的出作品向营造环境、建章立制过渡,但“梅花奖”对我的意义从来没有改变,戏剧艺术所蕴含的思想信念、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一直在涵养我的品德修为。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人民文艺为人民的本色,积极参加“梅花奖”艺术团赴各地的慰问演出,推动宁夏舞台艺术精品走出剧场、走向广场,走到基层、走近群众,也还会以普通演员的身份随下乡演出的团队给老百姓唱戏、到第一线调研。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是我喜欢的一句词,没有“梅花奖”,我可能不是今天的样子。一路走来,它给予我的激励、勇气、信心,我永远铭记在心。而最让我欣慰的是,今天的宁夏已经是梅花盛开,张小琴、李小雄、侯艳、刘京、屈莲英、韦小兵……在“梅花奖”的感召与引领下,宁夏定会成为舞台艺术的“塞上江南”。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贾文龙 |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王磊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