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 俊 | 暗香浮动在黄梅

杨 俊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杨 

YANG JUN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湖北省文联主席

湖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

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戏剧》杂志的约稿,又是一次回顾。

时光迅即,从中国戏剧大家张庚先生手里接过“梅花奖”奖盘,已经过去了27年。

1996年张庚先生(右)为杨俊颁发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戏曲人都一样,只要投入就是一生。我从1980年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到1996年获得“梅花奖”,用了16年。从1996年到现在,又用了27年来锤炼和夯实自己,方不辜负“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殷切期许。

“梅花奖”对于哪个获得者来说不是一个里程碑呢?对于我当然也是同样,所有的酸甜苦辣咸都在奖牌里得到了补偿和欣慰,又都乘着奖牌的加持,继续挂起风帆,在艺术海洋里远航。

我获得“梅花奖”时,是在湖北,具体点说,是在湖北黄冈。

众所周知,我是安徽当涂人,就是李白一生7次游玩的县城,李白还写下了多首关于当涂的诗词。之所以来到湖北黄冈,是因为湖北方面“请黄梅戏回娘家”的省级战略举措。《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提到,“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所以说,湖北黄冈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娘家。后来,黄梅戏在安徽得到长足发展。20世纪50年代,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在全国放映后,黄梅戏更是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大剧种。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文化形态多元化,各地戏剧次第兴起,湖北省时任领导审时度势,提出要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举措。

我的命运因此改变。

直接引我走向湖北的人,是后来我亦师亦友的老领导,时任黄冈文化局副局长的章华荣。当时,为了做好湖北省黄梅戏的传承发展工作,除了排戏以外,还要有几个叫得响的知名演员,于是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知道了我。当然,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袁玫、吴亚玲,还有我,在此前也早已声名在外。章华荣先生找到了我,坦陈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湖北省文化厅的决心、黄冈地区的措施,还讲到了湖北黄梅戏的未来。

杨俊和章华荣(右)

章先生讲得诚实亦忠恳,我认真听了,也仔细想了。章先生的“大饼”画得真,画得大,无限光明。这世上,每个人都是逐光的。于是,那时年轻胆大的我,立即回复了章先生,表示愿意到湖北来,为湖北的黄梅戏贡献自己的绵薄力量。

这一诺,在别人看来,也许只是一次人生选择,但对于我,它不仅是选择,更是我对湖北的千金之诺。从此我扎根湖北,无数的人生欢乐与苦痛都留在了荆楚大地上。

黄梅戏“五朵金花”合影

我辞了职,带着简单的行李,和老同学张辉一起踏入黄冈。后来我无数次站在苏东坡写下《赤壁赋》的地方,想象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心境。我问自己,为什么背井离乡到这里来呀?“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也在这里不止一次回答过自己的问题:爱,是爱,爱恋,热爱,深刻在骨子里的爱,对传统文化的爱……是这些“爱”左右着我的选择。

由于我的到来,湖北专门成立了“湖北省黄梅戏团”,我当然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1989年湖北省黄梅戏剧院挂牌仪式

来了,要排戏。先排《天仙配》,我和张辉甫一亮相,便得到了湖北方面的认可。乘此东风,湖北黄梅戏要排新戏,要有新举措,才能达到当初“请黄梅戏回娘家”的初衷。

在这里,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我的师父余笑予。

杨俊和师父余笑予(右)

那时的剧坛,谁人不知余笑予?他给朱世慧先生排导的《徐九经升官记》,可谓是妇孺皆知。他导戏有个特点:提升演员。因为多个演他戏的演员,都获得了“梅花奖”。

师父被请到了团里,他给我排《双下山》。

《双下山》那时还叫《僧尼浪漫曲》。面对这样高级别的导演,我除了像海绵一样吸收经验和知识,别无他想。我认真揣摩导演意图,琢磨着把导演所说用程式表现出来。别人休息了,我不敢休息,别人可以有余闲,我不能。从小倔强的我,不能放过每一个机会,这是最基础的本心,更因为我肩上承载着太多人的希望,承载着湖北省黄梅戏的重任。




汗水流进氍毹,练功鞋磨破几双,《双下山》终于立起来了。全省汇演,我获得金牌演员榜首,赴江苏、河南、安徽、北京、台湾等地演出,好评不断。我也得以拜余笑予为师,全我心愿。

师父接着给我排了现代戏《未了情》。这是个情感戏,女主角陆云在生命最后关头,与身边的所有人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和联系。

这个戏真苦啊!每天含着眼泪排练,常常被剧情感动到排不下去,身心消耗极大,连师父都是排到半截就会离开,情感上受不了。含着泪体会人物,从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到一个程式的运用,再到舞台调度的效果,我用心揣摩,用情演绎。



《未了情》

流了太多的泪,体验过太多的辛酸和痛苦。戏终于排成了。师父当时说过:杨俊是少数用脑子演戏的演员之一。也正是当时师父对我的磨炼,奠定了我日后的艺术道路上自己也具备了导演的能力。

戏一排成,远超预期的风靡。情憾台北,震撼安徽。我用《双下山》里的小尼姑和《未了情》里的陆云两个角色,站在了黄梅戏的潮头。当初的背井离乡,排戏时的牺牲和付出,都在我真心演绎的人物里得到了释放。黄梅戏艺术是我通向人生路途的指南针和加油站。我的价值在这样的艺术绽放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

1995年11月,我的“夺梅”之路开始。全团人带着全省人的期望踏上了晋京路途。中宣部、原文化部、中国剧协等机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北京观众们看到了我的汇报演出。《双下山》《未了情》用湖北黄梅戏的韵味来呈现,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演出结束谢幕时,面对鲜花掌声,我只有鞠躬再鞠躬,那都是我无言的感谢。

之后,原文化部、中国剧协、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联合召开了《未了情》《双下山》演出座谈会,郭汉城、刘厚生、肖甲、薛若琳等戏剧家、戏曲理论家、表演艺术家出席了座谈会。

《双下山》

忐忑中,时光来到1996年11月,我顺利获得了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也是湖北省黄梅戏的第一个“梅花奖”,也是继马兰、黄新德之后,全国黄梅戏的第三朵“梅花”。张庚先生亲手把“梅花奖”奖盘递到了我手里,我至今记得老先生和蔼的笑容和真诚的欣赏。

在时代的大潮前,个人的命运微不足道,但我感谢这个时代,因为时代发展,我成了“请黄梅戏回娘家”的宠儿,站在了黄梅戏发展的前沿。同时,我也感谢一路走来的同事、朋友、领导,你们的呵护和帮助,才让我得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1996年杨俊(左四)获得第13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出发的地方。

捧着奖牌,内心波澜起伏,回顾来时路,我感谢故乡当涂,育我成长,供我给养。感谢安徽省艺术学校,让我有技艺可傍身。感谢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让我崭露头角,有了“五朵金花”光环的加持,也让我结识了导演李翰祥,有了“触电”的经历。感谢安徽上上下下与我有缘的故乡人,万丈高楼起于地基,没有这样的基础,我难以飞翔,难以飞出让湖北瞩目的弧线。

“梅花奖”是荣誉,但不能躺在荣誉上睡大觉,艺术海洋里,如逆浪行舟,不进则退。没有人会等你,艺术家不会等你,同行不会等你。我深知这一点,于是只有加倍努力。

7年沉寂后,我来到武汉,排出最具湖北特色的黄梅戏《妹娃要过河》,艺术风格渐渐带出个人思考。之后又排出的黄梅戏《党的女儿》,对黄梅戏做出了一定的革新。今年,又在大家帮助下,排出新剧《舞衣裳》,也获得了好评。

/ 《舞衣裳》 /

湖北黄梅戏,正一步步走向我向往的高度,也正渐渐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我想,如果师父活着,这一定是他喜闻乐见的。同时,我的身份地位也一步步发生变化,除了黄梅戏的创排,我在很多年里参政议政,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献言献策,尽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本心。

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当初“梅花奖”的获得密不可分。

“梅花奖”是块试金石和检验场,从设立到今天,都在发挥它独一无二的作用,无可替代。无论时代如何变,对艺术的追求不会变,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不会变。我想,这是所有“梅花奖”获得者们的共识,也是还未获得“梅花奖”的演员的未来之路。

愿“梅花奖”本身和“梅花奖”艺术家们都能不忘初衷。演好戏,做好人,与时代比翼齐飞!

共勉!

仅此!

感谢《中国戏剧》杂志的所有同仁!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征文进行时 |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 澄 | 我与“梅花奖”的情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齐爱云 | 深耕梨园,踏雪寻梅——我与“梅花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刘 芸 | 我 爱 梅 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山 翀 | 与“梅”共舞 追“艺”人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 芳 | 散作乾坤万里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 梅 |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萧 雅 |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贾文龙 |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庆祝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